260公里、車程3小時,這是北京與河北海興縣蘇基鎮張常豐村之間的距離。8個多月、13張車票,記錄了張常豐村第一書記、國家信訪局督查室副調研員張巍婷奔波兩地的足跡。
2月3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到達張常豐村時,正趕上張巍婷牽頭召開返鄉人員座談會。屋外寒氣襲人,屋內氣氛熱烈。堅持綠色發展、突出特色養殖、盤活閑置土地、加強平臺推廣……持續一個半小時,30多人參加的座談會上,退休干部、企業家、大學生等踴躍發言,張巍婷積極回應并記錄下來。
“第一書記為村里帶來的寶貴財富之一,就是點子。”海興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蘇基鎮黨委書記王云龍對記者說,張巍婷一來就把村口閑置多年的小學舊址改建成了村文體中心。她還帶領村民開辟致富路子,做強特色農產品,把“鹽疙瘩”變成“金疙瘩”。
張常豐村農田是鹽堿地、旱地,莊稼產量低,賣價也低,張巍婷卻從中看到了機會。“村民種植的麥種‘大紅王’不澆水、不打藥,口感筋道,天然無污染。”她帶著村民奔赴多地研究改良品種,從北京請來專家講課,帶領村民做深加工,推出了石磨小麥面粉、黑麥粉等特色農產品。
張巍婷一心撲在村里的工作上,最長兩個多月沒回過家。她提出“中國好面在海興,海興好面出常豐”的口號,申請注冊了“張常豐”牌商標,還在微商平臺上開設“駐村扶貧書記推薦張常豐農產品”店鋪,在村微信公眾號中設立“書記商城”專欄,為特色農產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目前,“張常豐”特色農產品品牌效益初顯,已累計銷售近10萬元。春節期間還掀起銷售小高峰。
回顧“第一書記”生活,張巍婷感觸頗深:“雖然工作很累,也遇到了不少困難,但是只要咱們有思路就能解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是最幸福的事兒!”她信心滿滿地列出2019年的計劃,“我們要在村里建個石磨食品加工企業,把特色產業做深做強,再通過做大電商平臺、對接超市、參加展銷會等方式,拓寬農產品銷路,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杜秀萍)
(責任編輯: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