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吹風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學工在解讀當前經濟形勢時表示,我國經濟的增長動能、經濟結構、發展模式正在轉換,經濟發展的機制正在發生全新的變化。
張燕生表示,表面上看,我國經濟增速在放緩,但從深層次看,我國經濟的增長動能、經濟結構、發展模式正在轉換,經濟發展的機制正在發生全新的變化。例如,2018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支出占GDP比重為2.15%,研發投入指標有了明顯進步。從上海、北京、天津、廣東、江蘇、浙江、山東7個東部省市看,研發強度最低的山東省也超過了2.41%。“如果這樣的態勢能夠走10年,就能夠從流量變成存量、由數量變成質量,中國經濟增長的動能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張燕生說。
當前,我國經濟需求結構也在發生新的變化。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38萬億元,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消費連續5年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此外,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人口已經超過4億,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4%;雖然制造業投資增長9.5%,但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6.1%和11.1%。“無論是新的消費增長點還是投資的增長點,都正在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支撐。”張燕生說。
“面對當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的變化,中國長期動態形成的多樣性的結構、全產業鏈的優勢和內需市場回旋空間足夠大的優勢沒有變,中國發展具有足夠的韌性、巨大的潛力和經濟長期向好的大勢沒有變。”張燕生說。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發展現階段投資需求潛力仍然巨大,要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孫學工表示,目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很多短板,5G等新型基礎設施也正處于大力發展的階段。基礎設施投資保持合理適度的增長水平,既有利于短期穩定,也有利于長期去杠桿的進程。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中國經濟的發展將為全球投資者帶來什么機遇?張燕生表示,過去來華投資的外資企業70%是制造業,現在70%是進入服務業,但目前一些高端服務業的市場開放程度、競爭態勢等還有待進一步深化改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這意味著中國將在規則、標準等方面學習借鑒和對接國際先進水平,為全球投資者提供更好的投資環境和營商環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熊 麗)
(責任編輯: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