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 題: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提升 銀行業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記者李延霞
作為一家專注于一站式包裝供應鏈的創新型互聯網公司,北京一撕得物流技術有限公司今年從工行拿到了一筆500萬元的貸款。
“這是一家輕資產企業,缺少抵押物,當前盈利也不是很好,但我們深入了解企業經營情況及特點后,認定該企業為優質科技型小企業,通過免擔保純信用的方式,為其完成500萬元貸款的審批和發放,緩解了企業資金壓力。”工行北京分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白雪表示。
貸款投放加速、投向結構優化、產品創新不斷……當前,我國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的質效不斷提升,為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1至8月份,我國累計新增貸款11.6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多增1.3萬億元,同比增長12.3%。
貸款總量增加的同時,結構不斷優化,信貸資源配置更加有利于服務實體經濟。數據顯示,8月末,制造業貸款余額17萬億元,比年初增加6829億元;對信息傳輸、軟件、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的貸款同比增長24%;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2.7萬億元,同比增長12.6%,比各項貸款增速高0.3個百分點。
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提升,離不開政策的積極引導。為應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人民銀行加強對貨幣政策的預調微調,通過降準置換、定向降準、擴大中期借貸便利擔保品范圍等政策工具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在去杠桿、嚴監管背景下,面對銀行機構風險偏好有所下降的情況,監管的“指揮棒”頻頻發力。調整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合理確定市場化債轉股風險權重、指導銀行健全內部激勵機制、優化小微金融服務監管考核辦法等,銀保監會出臺一系列舉措,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意愿。
“在強力治亂象‘堵旁門’的同時,我們通過調整撥備覆蓋率監管要求、多渠道補充資本等‘開正門’的方式,提升銀行業更多、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肖遠企表示。
監管引導下,銀行業金融機構也主動作為、挖掘潛力。今年1到8月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處置8000多億元不良資產,為支持實體經濟騰出了更多信貸空間。同時通過債轉股的形式,將對企業的信貸資金轉為債轉股實施公司對企業持股,目前債轉股簽約金額已有1.7萬億元。
各大銀行結合各自業務優勢,圍繞實體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發力。上半年工行項目貸款新增2105億元,占公司貸款增量的65%。6月末,建行在基礎設施行業領域貸款余額近3.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333億元。中行在“一帶一路”沿線累計跟進重點項目超過600個,提供授信支持約1159億美元。
農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將主要圍繞基礎設施補短板的領域,加大對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的信貸投放力度,圍繞擴內需、調結構,加強對轉型升級和經濟增長新動能領域的支持。
銀行業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既要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提供資金支持,也要防止企業過度加杠桿。今年6月份,銀保監會部署銀行業開展聯合授信機制試點工作。通過該機制,銀行共同對企業融資需求進行把脈,給予合理的資金支持,防止企業盲目擴張,特別防止企業到不熟悉、非核心主業的領域擴張,避免推高杠桿率加大債務負擔。
應該看到的是,當前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資金傳導到實體經濟的渠道不夠暢通、金融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部分銀行機構不良資產分類不夠準確、銀行考核機制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等。
“我們將不斷出臺政策措施,疏通貨幣信貸傳導機制,督促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同時督促行業壓降存量風險,確保將增量風險控制在合理水平,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質效。”肖遠企表示。
(責任編輯:單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