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9月3日在北京舉行。自2000年成立以來,中非合作論壇也迎來自己18歲生日,在不斷成熟的過程中,它一步步推動著中非合作不斷拓展。18年的成長軌跡見證了中非友誼的不斷加深,合作范圍愈發廣闊,從貿易、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到人才培養、減貧增收、醫療援助、人文交流,中國正全方位助力非洲實現跨越式發展,融入全球化。
18年:中非論壇18年成長 不斷落實承諾計劃
自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以來,中非合作不斷拓展和深化。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每3年舉行一屆,第七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于9月3日至4日在北京舉行。本次峰會主題為“合作共贏,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而在上一屆2015年中非合作論壇上,中國提出中非十大合作計劃,開啟了中非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新階段。
事實證明,中非合作論壇在過去的18年始終發揮著引領和推動中非關系的重要作用,在不同時期積極地為中非合作規劃路線。不僅如此,論壇也成為拓展中非合作空間的有效助力。從下圖不難看出,隨著民間、媒體等分論壇的啟動,中非合作也已從論壇成立初期重于經貿合作逐漸拓展到目前的政治、經濟、安全、社會、人文、環境 等諸多領域的全方位合作。
那么,經過中非論壇18年的成長、深化,中非之間“非”一般的合作,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果呢?讓我們用數據一探究竟。
第一大:中非貿易額增16倍 成第一大貿易國
中非友好合作最直接的就是經貿往來。中非合作論壇成立18年來,中非貿易額從106億美元增至1700億美元,提高約16倍。
2018年上半年,中非貿易額達988億美元,同比增長16%。自2009年起中國已連續九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
數十萬崗位:對非投資 創造了數十萬就業崗位
此外,中國已成為國際對非洲投資增速最快的國家,投資流量從2000年的2億美元增至2016年的24億美元,同期,投資存量也從不足5億美元增至380多億美元。
與之相對應,在非洲投資興業的中資企業從400多家增至3000多家。
中國對非投資不僅創造了數十萬個就業崗位,更改善了非洲的基礎設施狀況,提升了非洲的生產技術水平,促進了非洲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也強化了中非合作的民意基礎。
超5000公里:突破基建瓶頸 打通經濟血脈 建鐵路公路超5000公里
突破基建瓶頸、打通經濟血脈,這是非洲國家的共同心愿。
肯尼亞的蒙內鐵路是中國在非洲大陸承建的兩大極具影響力的世紀工程之一,被譽為“繁榮發展之路”。今年1月,蒙內鐵路首列貨運列車投入運營。目前每天有5趟貨運列車穿行于首都內羅畢和東非第一大港蒙巴薩之間,節省了至少40%的物流成本。蒙內鐵路每年帶動肯尼亞GDP增長約1.5%,累計為當地直接創造4.6萬個就業崗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為非洲國家援助和融資修建的鐵路、公路均已超過5000公里。
除了助力交通基礎建設,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韋,由中企承建的卡里巴南岸水電站擴機項目今年3月竣工,卡里巴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由75萬千瓦提升至105萬千瓦,為津巴布韋增加了20%至30%電力供應,有力緩解了該國電力短缺的局面。
如今,從鐵路、公路到機場、港口、水電站,中國承建的基礎設施項目遍布非洲大陸,非洲國家正在逐步跟上經濟全球化的步伐。
15萬人次:授人以漁 兩年提供了15萬人次的專業人才培訓
習主席曾深刻指出,中非關系最大的“義”,就是用中國發展助力非洲的發展,最終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不僅“授人以魚”、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對非援助,更要“授人以漁”、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合作和技術交流。
“與當地人才共同成長、與當地經濟互利共贏”的中非合作模式,如今已遍及非洲大陸。自2015年年底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以來,中國高度重視非洲發展能力建設,兩年多來已向非洲國家提供了15萬人次的專業人才培訓,向非洲學生提供了3萬個獎學金名額。
今年6月,“蒙內鐵路”承建中企發布報告顯示,該項目已累計雇傭當地員工超過7.2萬人,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熟練工人和5000多名鐵路技術人才;并通過合作辦學,讓超過2000名當地學生通過了鐵路運營相關專業培訓,他們將成為當地未來鐵路運營、維護的中堅力量。
增產140%:推廣中國水稻種植技術增產140% 讓非洲人民早日脫貧
中國對非洲國家向來都是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數十年來一如既往。數據顯示,非洲70%人口是農業人口,農業對非洲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高達30%。然而,很多非洲國家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技術落后,加上自然災害頻發和社會動蕩,糧食安全得不到保障。中國提出“減貧惠民”、“農業現代化”等中非合作計劃,再次強調要同非洲分享農業發展經驗、轉讓農業適用技術、增加當地農民收入。
在坦桑尼亞的中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采用中國水稻種植技術后,水稻每畝產量從原來的237公斤提高到570公斤,增產140%。
目前,中國水稻種植技術在坦桑尼亞的莫羅戈羅省達卡瓦稻作區每年生產季節均有15000多畝高產示范樣板田,超過2000名農民直接受益;中國還在贊比亞興建農場,24年來,中墾農場累計為當地解決4200多人次就業問題,解決了一萬五千多人的溫飽問題——細算下來,農場為當地市場供應糧食4.5萬多噸、鮮蛋2.6億枚、肉雞蛋雞371萬只。
截至目前,中國專家和技術人員在非洲9個國家共實施小型示范項目300余個,推廣實用農業技術450項,培訓當地農民和技術人員近3萬人次。
超兩億:醫療援助 為超兩億的非洲患者解除病痛
除了解決“吃不上飯”的問題,中非合作項目還致力于緩解非洲人民“看不起病”的困境。在贊比亞,40年來,已有20批中國醫療隊共546名隊員在贊比亞診治病人300多萬人次,開展各類手術兩萬多臺,引進、實施新技術和新項目700多項。
2006年,科摩羅報告瘧疾病例10.8萬例,致死34人,2007年中國抗瘧團隊進駐科摩羅,到2014年,科全國報告瘧疾病例僅2000多例,全面實現瘧疾病例零死亡。
2014年西非國家暴發埃博拉疫情后,中國率先伸出援手,幫助非洲兄弟抗擊疫情。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數以萬計的援外醫生,為超過兩億的非洲患者解除病痛。
23.7%:促進文化融合 五年間非洲來華留學生同比增長23.7%
非一般的合作也促進了中非之間的人文交流。目前,中非雙方人員往來每年近200萬人次,中國在41個非洲國家開設了80多個孔子學院和課堂。僅2017年,中非雙方就舉辦了百余場人文交流活動,實施了200多個人文合作項目。
從2000年開始,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就曾承諾為中國國內外的非洲教育提供資金和支持。據統計,2012年到2016年的五年間,非洲來華的留學生總數為61594人,在各大洲來華留學生中增長最快,同比增長23.7%。
三分之一:深入合作 為了世界三分之一的前進
從患難兄弟到全面戰略合作伙伴,中非友誼不斷深化,中非合作不斷升級。數據顯示,2017年中非人口總數已超過26億人,約占世界總人口的35%;中非國土面積總和達3980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除南極洲外)的30%。在中非合作論壇引領下的中非關系前進,就是世界的三分之一在前進,這超越了發展中國家間的“抱團取暖”,而標志著 21 世紀的南南合作在新時代背景下發光發熱和中國為構建全球命運共同體的努力。
。ㄑ胍曈浾 朱瑞君 關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