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晉江7月11日消息(記者洪波 馮爍 張子亞)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七下晉江視察調研,在肯定、剖析“晉江模式”的基礎上,總結形成了做大做強民營企業、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晉江經驗”。中國之聲推出系列報道《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聚焦福建晉江。從幾十年前的一片稻田,到如今的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樣本,晉江是如何逐步成為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典范?又為全國的改革實踐貢獻了哪些創新經驗?
一把琵琶、一根洞簫、一支二弦,委婉纏綿的南音,是老晉江人的根與魂。據晉江市城市展館講解員李培靈介紹,晉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在宋元時期,晉江口的泉州港號稱“東方第一大港”。當地的瓷器、絲綢,包括安溪的茶葉都是通過這一些港口輸送出去,因此,宋元時期晉江的工商經濟達到了繁榮鼎盛的時期。
古時工商經濟的繁榮,為晉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的春風,更為晉江人吹來了新的商業機會。四十年過去,經濟的發展改變了晉江的面貌,這里從農田遍野變成高樓林立,山坡土路變為高架交錯。
2002年,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在提出“晉江經驗”時,明確要“始終堅持以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改革和發展的根本方向,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經濟”。此后,晉江成為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樣本,“緊緊咬住實體經濟發展不放松”更成為“晉江經驗”最為鮮明的特色。
晉江企業家的起點是圍繞實業展開的家庭式作坊。用一張紙巾撬動高品質生活市場的恒安集團董事長許連捷,當初就是在政府的幫扶下才有了出納和會計。許連捷回憶道:“當時叫‘脫帽子’,政府鼓勵這些私營企業朝股份制企業改革。我們第一個響應了政府的股份制改造的號召。”
在開放的風潮中,晉江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安踏等品牌都誕生在這里,晉江也有了“中國品牌之都”的美譽。
在經濟成果碩果累累之時,晉江政府也在不斷探索城市化、工業化的關系,完善政府職能。而這也恰恰踐行了2002年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在“晉江經驗”中提出的“處理好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系,處理好發展市場經濟與建設新型服務型政府之間的關系”。
為了讓更多新晉江人共享城市化帶來的好處,晉江市政府在當地推行了“無房落戶”政策。青陽派出所副所長兼陽光社區警務室社區民警莊龍彬介紹,外來務工人員不需要在晉江買房子,他如果辦理居住證滿一年以上,有合法穩定的工作和固定的住所,就可以在晉江落戶,這就是所謂的“零門檻”。
如今,“晉江經驗”已經輻射周邊,附近的地區結合實際,汲取晉江實踐成果的精髓進行學習與借鑒。泉州市以人為本、創新思路,用高科技解決獨居、空巢、行動不便,特別是托底老人的養老問題。禾康智慧養老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胡飛介紹,目前他們的業務主要是圍繞對遇到突發狀況的老人實施急救展開,用技術創新和病魔爭分奪秒。他們會首先向老人提供一個禾康自己定制的老人功能手機,每一個手機上都有一個SOS的按鍵,所以可以一鍵呼叫禾康的呼叫中心,呼叫中心會立即啟動應急機制,工作人員的手機都帶有定位功能。
愛拼才會贏這首歌,晉江本地人都會唱,他們說這首歌里有晉江人的愛拼敢贏精神,而這也是晉江經驗最有力的精神內核。這樣的一份精神,不僅讓晉江用全省1/200的土地創造了全省1/16的GDP,也讓晉江經驗的成果在當地乃至周邊地區遍地開花。
改革開放40周年,在晉江經驗的指引下,曾經婉轉的千年南音在新時代有了新的聲音,晉江市委書記劉文儒表示,晉江及周邊的發展正反映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的縮影,未來要讓晉江經驗的成果繼續得到傳承與發展。晉江會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豐富“晉江經驗”內涵,為全國縣域經濟發展和中小城市建設提供更多可推廣、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做法。
(責任編輯:單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