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穿35元衣服,喂飽8億人!這個中國專家又在迪拜沙漠種出了水稻

2018年06月03日 09:40   來源:瞭望智庫   

  迪拜的沙漠里能長出水稻,你相信嗎?

  近日,袁隆平團隊就完成了一項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試驗——沙漠里種水稻,畝產超500公斤。

  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

    袁隆平為什么跑到迪拜的沙漠去種水稻?

  這來源于一份跨國邀請——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受迪拜酋長私人投資辦公室邀請和委托,在當地熱帶沙漠開展水稻實驗種植。

  眾所周知,水稻的生長對于氣候、土壤、水等條件要求比較高,而在迪拜的沙漠里要想使水稻生長更是“難如上青天”——

  *晝夜溫差達30多攝氏度,還經常有沙塵暴;

  *沙漠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全是散沙,沒有團粒結構;

  *而且地下7.5米就是海水。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將海水稻種植研發的成果——“四維改良”技術引入迪拜,這一技術克服了水分、土壤等條件的不足,為水稻生長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今年1月份,他們選取幾十個雜交水稻材料,在迪拜近郊沙漠進行小范圍種植,對其抗旱性、抗堿性和抗倒伏性等性狀進行測試。

  經過5個月生長,首批水稻已近成熟。5月26日,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組織來自印度、埃及、阿聯酋等國的專家進行產量測評,其中一個水稻材料產量超過500公斤/畝,還有兩個水稻材料產量超過400公斤/畝。

  來自印度的測產專家伊什在電話中向袁隆平表示:“這樣的測產結果讓人非常激動,印象深刻!

  88歲高齡的袁隆平依舊穿梭在田間地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悉心培育著他的水稻。

  這位當代“神農”對中國和世界到底做出了多大的貢獻?

  1

  水稻技術造福全人類

  除了在迪拜沙漠種水稻,

  前段時間,

  袁隆平還率領他的團隊

  帶來了一系列好消息:

  一是水稻親本去鎘取得突破;

  二是“海水稻”試種成功;

  三是超級雜交稻平均畝產

  達到1149.02公斤。

  先說一下水稻親本去鎘技術。

  很多地方都有鎘污染事件的報道。

  那么,

  大米被鎘污染的后果究竟有多嚴重?

  我們看看1931年日本富山縣震驚世界的

  “痛痛病”鎘米事件就知道了。

  得病者輕則咳嗽、骨折,

  重則痛不欲生,自殺解脫。

  一旦袁隆平的這項水稻親本去鎘技術得到有效推廣,

  就會將鎘米污染致病悄無聲息地化解掉。

  再說一下“海水稻”試種成功,

  最高畝產達620.95公斤。

  這意味著什么呢?

  往大了講,

中國有15億畝鹽堿地,

  其中約3億畝具有改造潛力,

  都可以“變廢為寶”。

  如果在一億畝鹽堿地上推廣海水稻,

  按300公斤/畝的保守產量估計,

  年產量至少能養活8000萬人!

  最后是超級雜交稻,

  平均畝產已經達到了1149.02公斤,

  創造了世界水稻單產的最新、最高紀錄。

   這意味著,人多地少的中國能生產更多的糧食,

  不但能夠保障自己的糧食安全,

  還能造福整個世界。

  無論是“海水稻”還是“超級稻”

  都再次改善了人類“吃得飽”這一難題。

  袁隆平及其團隊貢獻之大,

  可謂造福人類!

  2

  這位“老農”原來是個公子

  讓我們說回袁隆平,

  雖然看上去像一位樸實的老農,

  但他卻是地地道道的知識分子家庭出身。

  1930年9月7日,

  袁隆平出生在皇城根下的長安街,

 

  父親是國民政府官員,

  母親是一名教師,

  兩個人都是知識分子。

  袁隆平自幼便受到當時最好的教育。

  (圖片來源:北京衛視《檔案:“神農”袁隆平的田園夢》)

正值動蕩年代,

  為了躲避戰火,

  他不得不跟著父母到處搬家,

  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從北京跑到湖南,

  又從湖南跑到重慶,

  從一個戰區跑到另一個戰區。

  雖然在戰火中長大,

  但袁隆平調皮搗蛋的天性

  卻沒有絲毫收斂。

  他從小就不喜歡待在屋子里死讀書,

  而是愿意到外面游玩,

  因為貪玩,他沒少挨父親的巴掌。

  最離譜的一次,

  袁隆平一家搬到重慶期間,

  正趕上侵華日軍在重慶進行大轟炸,

  他嫌防空洞里不透氣,

  竟然慫恿弟弟一起去江里游泳。

  侵華日軍重慶大轟炸

那時候的袁隆平,

  一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樣子,

  就算是天塌下來,

  也得先玩了再說。

  幼年袁隆平(左)(圖片來源:新華網)

這樣一個在大城市里長大的“公子哥”,

  為什么愿意一輩子

  蹲在田間地頭跟水稻打交道呢?

  袁隆平后來回憶說,

  小時候去逛漢口的園藝場,

  進場后他發現,

  各種各樣的花,像地毯一樣鋪在地上,

  蘋果、葡萄等鮮亮的水果隨手可摘,

  園藝場里到處香氣四溢。

  這幅場景讓小袁隆平

  當即想到了看過的美國電影,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

  其中的一個鏡頭讓袁隆平難以忘卻:

  卓別林和女主角在鄉村田園中定居下來,

  窗子外面就是水果,伸手摘來就吃;

  要喝牛奶,奶牛走過來,接一杯就喝。

  《摩登時代》中,卓別林隨手接牛奶

如此真實的田園之美、農家之樂,

  讓喜歡戶外的袁隆平對田野充滿了向往。

  隨著袁隆平的長大,

  他的“田園夢”也一天天強烈起來。

  1949年,

  袁隆平瀟灑自由地長到了19歲。

  高中畢業,在填報大學志愿的時候,

  為實現自己的“田園夢”。

  他不顧父母反對,

  毅然填報了西南農學院的遺傳育種專業。

  西南農學院老校門

  注:這里走出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戈壁灘上的明珠”吳明珠兩位農學院士

  3

  立志將中國農村改造成美好田園

  上大學后,他經常隨老師下鄉實踐。

  在這里,他才看到了

  中國農村真實的樣子。

  解放初期破敗的農村房屋

百年來,

  中國農民生活十分窘迫:

  除了要歷經戰亂之苦,

  還要忍受地主的高額地租,

  常常連余糧都不剩,

  許多人吃了上頓沒下頓。

  民國時期擺地攤的農民

解放戰爭后,

  國民黨敗逃臺灣,

  留給新中國政府一個爛攤子。

  當時,農村的狀況很凄慘。

  解放初期辛勞的農民

新中國成立后,

  雖然土地改革

  讓農民獲得了應有的土地,

  一切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但是,溫飽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1950年,土改工作隊的工作人員(左)帶領農民進行分田

這樣的鄉村,

  跟袁隆平心目中的田園生活相比,

  畫風截然不同。

  自己要跟貧困、饑餓

  打一輩子交道嗎?

  青年袁隆平(圖片來源:新商報)

他意識到,

  中國要強大,

  必須讓老百姓填飽肚子,

  農業是重中之重!

  于是,他立志:

  要把心中的鄉村改造成夢中的田園。

  農業研究畢竟枯燥乏味,

  雄心壯志樹立沒幾天,

  袁隆平就回歸到

  “自由散漫”的本性上來了。

  大學時期的袁隆平和他小時候一樣,

  不喜歡約束,

  是老師和同學眼中的“另類”。

  這樣的個性,

  讓他差點去當了兵或者運動員。

少年灑脫的袁隆平(圖片來源:北京衛視《檔案:“神農”袁隆平的田園夢》)

  1952年,

  為了支援抗美援朝戰爭,

  新中國政府組織學生報名參軍。

  袁隆平憑著一腔愛國熱情

  報名參加了空軍,

  隨即被錄取。

  本以為自己會成為一名軍人,

  但后來前方局勢好轉,

  所有參軍的大學生均被退回。

  袁隆平(后排居中)讀大學期間擬招為空軍飛行員,同學歡送時合影(圖片來源:新華網)

  同年,袁隆平又參加了

  西南區游泳選拔賽,

  此次比賽的前三名有望進入國家隊,

  以他的游泳水平,進國家隊綽綽有余。

  然而,因為貪戀成都的小吃,

  袁隆平吃壞了肚子,

  以第四名的成績被淘汰了。

  (圖片來源:北京衛視《檔案:“神農”袁隆平的田園夢》)

沒當成空軍、運動員,

  他開始踏踏實實從事農業研究。

  4

  頂著巨大壓力埋頭苦干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校畢業,

  先是被分配到湖南省農林廳,

  隨即被下派到安江農校擔任教師。

  這一待,就是16年。

  這期間他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

  從那時開始,

  他立志要研究水稻,

  讓所有人都有飯吃。

  為了實現這個夢,

  袁隆平從此踏上了一條艱難之路。

  當時,為了增加糧食產量,

  最火的就是搞嫁接。

  簡單地說,

  嫁接是無性雜交的一種手段,

  不能改變作物基因。

  袁隆平多次嘗試“無性雜交”,

  均以失敗告終。

    為什么呢?

  新中國成立初期,

  研究基因遺傳學的科學家

  幾乎都是歐美人,

  但歐美人的學說

  都被當成唯心主義來批判,

  蘇聯的教育模式才是主流。

  蘇聯人米丘林和李森科的

  “無性雜交”學說,

  被中國學術界奉為真理,

  大學的講臺上

  只允許講他們的學說出現。

  伊萬·弗拉基米洛維奇·米丘林

奧地利生物學家孟德爾

  曾通過著名的豌豆試驗,

  發現了三大遺傳定律,

  米丘林就此與其激烈爭論了幾十年。

  格雷戈爾.孟德爾

談了三年的女朋友認為,

  袁隆平這樣是不求上進,

  早晚會出問題,

  于是另嫁他人。

  早期袁隆平進行水稻研究(圖片來源:國際稻都網)

偷學摩爾根的《遺傳學》之后,

  袁隆平馬上就開始研究水稻。

  每天一有空,

  他就拿著放大鏡、弓著腰,

  在成片的稻田中,

  不厭其煩地尋找壯實的秧苗,

  這一找,就找了兩年。

  5

  終于找到了正確路線:雜交水稻

  1961年7月的一天,

  袁隆平終于在學校的早稻田塊里,

  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

  2007年拍攝的電影《袁隆平》中,還原了當時找到這株水稻的情形(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簡直是如獲至寶!

  袁隆平和學生們

  還給這株水稻系上了一個標識,

  天天去地里看它的長勢,

  望子成龍的心情也莫過于此。

  電影《袁隆平》劇照(圖片來源于網絡)

然而,等到第二年

  把這株水稻種子種到試驗地后,

  長出來的秧苗卻讓人大失所望。

  秧苗長得參差不齊,

  沒一株有他們“老爸”的風范,

  “龍變成蟲了”。

  袁隆平很灰心,

  他呆呆地坐在田埂上,

  望著眼前形態不一的水稻

  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突然,袁隆平想起了

  自學過的遺傳學來,

  他有了一個靈感:

  水稻之所以千姿百態,

  會不會是因為混合了不同基因呢?

  也許正是因為雜交的存在,

  同一株水稻的種子里

  才有了高低美丑之分。

  袁隆平發現的第一株天然野生雜交稻(圖片來源:北京衛視《檔案:“神農”袁隆平的田園夢》)

  從此以后,他知道自己應該往哪走了:

  研究雜交水稻。

  于是,他開始一天到晚蹲在田地里。

  原本白凈的書生

  變成了黝黑精瘦的“農民”。

  他天天對著水稻嘮嘮叨叨,

  很多人就在背后偷偷地議論說:

  袁隆平研究水稻,都快成神經病了。

  6

  一篇論文使他幸免于浩劫

  “文革”初期,他曾遭遇批判。

  這時,奇跡竟然發生了!

  上級領導突然下達命令:

  放了袁隆平,不要批斗他了。

  而且還特意劃出了一塊水田,

  讓他大大方方地研究水稻。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袁隆平早年在實驗室進行水稻研究(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袁隆平的“救命稻草”

  就是他的一篇論文——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這篇文章救了我,

  我成了保護對象。”

  當時,國家科委九局認為,

  水稻雄性不育研究,

  在國內外是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

  若能研究成功,

  將對糧食生產產生重大影響。

  國家科委黨委書記聶榮臻元帥

  當即表示支持。

  聶榮臻元帥(圖片來源:中國網)

袁隆平的這篇論文

  為何有如此大的能量?

  我們都知道,水稻是雌雄同體,

  自己便能繁衍后代,產生種子,

  這好比是“近親結婚”。

  而袁隆平所說的雄性不孕水稻,

  是由于自身功能退化而不能自行繁衍,

  只能與無血緣關系的水稻

  結合、產生種子,

  就好比“自由戀愛”。

  “自由戀愛”當然比“近親結婚”

  繁衍的后代更“高大壯”。

  這就是雜交的優勢。

  當時,環顧整個世界,在水稻、小麥和玉米三大類糧食作物中,

  只有水稻的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停滯不前。

  各國在這方面屢屢碰壁:

  美國、日本從1926年開始

  投入大筆資金、設備進行研究,

  幾十年過去卻一無所獲。

  他們只留下一聲嘆息:

  水稻是花器很小的自花授粉作物,

  并無雜交優勢。

  可袁隆平仍堅持認為:

  水稻具有雜交優勢。

早期袁隆平與助手李必湖(左三)等在實驗室(圖片來源于網絡)

  7

  美國、日本干不成的事,

  中國人干得漂亮!

  太多失敗的經歷

  使國際同行并不看好他,

  很多人斷言:此路不通。

  袁隆平依舊不管不顧:

  “外國人沒有搞成功的,

  中國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在得到了國家科委的支持后,

  他和助手們開始培育雄性不孕株。

  1968年春天,

  他們把精心培育的700顆

  雄性不孕株種子撒在試驗田里。

  這些種子也不負眾望,

  長出了嫩嫩的幼苗,

  一切看起來都欣欣向榮。

  然而,意外發生了:

  袁隆平的700棵秧苗,

  一夜之間,被人拔了個精光!

  這可是袁隆平1964年以來一期又一期,

  好不容易才培養出來的。

  就意味著,

  這四年來的研究成果全都泡了湯!

  袁隆平跌跌撞撞地回到家,

一頭便暈倒在了妻子鄧則懷里,

  晚上噩夢不斷,

  一直念叨著“秧苗啊秧苗”。

  這個樂觀的男人第一次感到絕望。

  面對莫名而來的騷擾,

  袁隆平十分后怕:

  再有人來搗亂怎么辦?

  更何況,

  要尋找優質且合適的雄性不孕株,

  單靠這一畝三分地遠遠不夠,

  必須撒開大網才能捕到大魚。

  1967年,袁隆平在試驗田介紹雄性不育水稻(圖片來源于網絡)

袁隆平和助手帶著

  從枯井撈上來的5棵幸存秧苗,

  離開安江農校,離開妻兒老小,

  他們跑遍了湖南、云南、

  海南、廣東、廣西。

  兩年過去了,

  依然沒找到雄性不孕株。

  閑言碎語也來了,

  很多人認為袁隆平他們就是騙子團伙,

  騙取國家經費。

  輿論也是一邊倒,

  認為他們的研究毫無起色,

  簡直就是在浪費經費。

  “袁隆平們”依舊苦苦支撐著。

  1976年12月,袁隆平(右)和同事李必湖在觀察雜交水稻生長情況(圖片來源:國際稻都網)

  在云南,他們遭遇了

  里氏7.2級的滇南大地震,

  別人忙著逃命,

  他們卻一次次沖到危房中,

  搶救珍貴的種子。

  “種子都要下田了,

  我們怎么能離開?”

  路上,為了催芽,

  袁隆平把種子綁在了腰間,

  用體溫溫暖種子,

  長此以往,落下了腰疾。

  然而,這些努力仍不見一點成效。

  執拗的袁隆平依然相信自己的判斷,

  “他是那種摔摔打打都不記痛的!

  經過一次又一次討論,

  大家仿佛悟到了問題的所在:

  他們尋找的水稻

  都是人工栽培稻之間的雜交,

  基因相近。

  這會不會就是

  找不到合適雄性不孕株的原因呢?

  袁隆平決定改變策略,

  尋找野生的稻谷,

  轉機在此刻出現了。

  1970年11月23日,馮克珊、李必湖(當時為袁隆平助手)在海南島南紅農場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命名為“野敗”。(圖片來源:國際稻都網)

  1970年11月23日,

  他們終于在海南南湖農場

  發現了一株非常合適的稻谷。

  通過檢測,

  袁隆平確定這就是花粉敗育的野生稻,

  袁隆平把它命名為“野敗”。

  “野敗”后來成為所有雜交稻的母本。

  大部分人是因為發現所以去相信,

  而“袁隆平們”是因為相信所以去發現。

  “有人講李必湖等發現‘野敗’

  只是靠運氣,

  這里有一定偶然性,

  但必然性往往寓于偶然性之中。

  一是李必湖是有心人,

  是專門來找野生稻的;

  二是他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

  當時全國研究水稻雄性不育性

  時間比較長的,

  只有李必湖、尹華奇和我,

  所以寶貴的材料只要觸到我們手里,

  就能一眼識破!

  別人即使身在寶山,也不見得識寶。

  這就是李必湖發現‘野敗’的必然性!

  “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圖片來源:國際稻都網)

  西方國家聽聞中國人

  研究出了雜交水稻,

  趕緊打聽是誰,

  得到的答復卻是:一名鄉村老師。

  8

  “東方魔稻”風靡世界

  此后,“袁隆平們”

  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改進,

  使雜交水稻的產量不斷提升。

  全國的農業工作者紛紛慕名而來,

  到袁隆平的雜交稻基地學習。

  雜交稻技術也很快被推廣到了全國,

  從此登上了中國農業舞臺的中心。

  1982年,

  在國際水稻研究所的學術會議上,

  所長斯瓦米納森先生

  親自引導袁隆平走上主席臺,

  屏幕上出現袁隆平的頭像

  和“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

  1987年11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袁隆平頒發當年“科學獎”證書(圖片來源:國際稻都網)

  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姆博先生贊揚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繼70年代國際培育半矮稈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綠色革命”。

  在國內,袁隆平獲得了

  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

  1981年6月6日,袁隆平榮獲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圖片來源:國際稻都網)

  到了1988年,

  全國一半的稻田都在種雜交水稻。

  國外人眼中的“東方魔稻”,

  讓美國、德國、法國等等

  幾乎全世界國家

  都又吃驚又羨慕,

  他們紛紛請袁隆平去講課指導。

  1986年10月6日,袁隆平在雜交水稻試驗田里向出席世界首屆雜交水稻國際學術討論會的外國專家學者介紹情況。(圖片來源:國際稻都網)

  1996年,

  袁隆平主動請纓立項“超級雜交稻”。

  4年后,他的稻種畝產

  已達700公斤糧食,

  再次轟動了世界。

  2006年 ,也就是袁隆平提出超級稻后的第10年 ,

  聯合國停止對華的糧食援助,

  袁隆平給中國26年的糧食受捐贈歷史

  畫上了句號。

  截至目前,

  雜交稻已經覆蓋了

  全中國和許多國家。

  僅在中國,

  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就達2.5億畝,

  面積占比57%,產量占比65%。

  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7000萬人。

  不僅如此,

  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了全世界。

  “如果全世界50%的稻田

  推廣種植雜交水稻,

  那么全球每年將增產1.5億噸糧食,

  可多養活4億到5億人口!

    20世紀末,美國的經濟學家布朗

  曾發出這樣的疑問:

  “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

  隨著雜交水稻在中國的大規模種植,

  再也沒有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了。

  “中國人不但能養活自己,

  而且能為發展中國家

  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做出貢獻!

  現在,饑餓仍是全球性難題,

  世界上仍有8億人口處于饑餓之中,

  每6秒就有一名兒童死于饑餓。

  毋庸置疑,

  袁隆平團隊的研究讓全人類

  看到了解決饑餓問題的希望。

    9

  坐擁“一千億”的國民男神有點“摳門”

  如今,他已經名利雙收,

  獲獎無數(20多個國際國內大獎),

  卻依然灑脫得像個少年,質樸而幽默,

  對待金錢的態度更是“夠用就好”。

  早在1998年,

  湖南一家事務所

  評定“袁隆平品牌”價值一千億,

  但他卻堅持不注冊。

  他穿的衣服價值35元,

  “豪宅”里面也堆滿了科研儀器,

  沒有一點居家生活氣息。

  在科研方面,他卻“大手大腳”。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獎勵他的1.5萬美金,

  被他全部拿來成立了雜交水稻基金,

  獎勵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名利對我沒什么用處,

  能下田就是最好的!

  如今,他一把年紀,還在學英語,

  只為跟國際最前沿的科技接軌。

    這樣的人,

  必然得到了國民的極高推崇。

  2008年,網絡上出現了

  袁隆平逛車展的照片。

  報道里說,

  袁院士家里已經有六七輛車了,

  還是被一輛奔馳敞篷車所吸引。

  經證實,

  袁隆平只有一輛十幾萬的賽歐,

  平時開著下地。

  可當時網友們的評論卻

  一邊倒地支持袁老買豪車。

    “袁老就是買飛機,我們也不眼紅。”

  他的富裕是建立在艱辛付出基礎上的,

  是建立在貢獻基礎上的。

  對于這樣的富裕,人們何恨之有?

    用自己的知識和汗水

  創造財富、造福人類,

  給我們帶來一次次震撼和驚喜。

  這樣渾身充滿“正能量”的人

  就是我們心中的“國民男神”。

  來源:瞭望智庫(ID:zhczyj),作者:李浩然;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網絡等

  本期編輯:胡洪江、楊翹楚

(責任編輯:何欣)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理论电影久久网站 | 亚洲熟女aⅴ一区二区性色 中文字幕无线第一区 | 综合色桃花久久亚洲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