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間四月天,春風春雨花經眼。4月的北京,藍天白云下,中南海紅墻邊的白玉蘭悄然綻放。在紅墻映襯下,朵朵花兒潔白如玉、清香遠溢,與同在北京大街小巷里的玉蘭、迎春、桃花組成一幅京城迎春圖,給100多萬西城居民送來春的問候。
處于首都北京心臟地帶的西城區占地面積50.7平方公里,下轄15個街道、261個社區,面積雖不大卻令世人矚目。這里是黨和國家首腦機關所在地,是國家最高層對外交往活動場所,更是所有社區居民溫暖的家。
正是在這里,多年來積淀凝練出一種以絕對忠誠、責任擔當、首善標準為內涵的“紅墻意識”,把全天候值守的民警,用腳步丈量大地的街巷長,時刻繃緊一根弦的平安志愿者“擰成一股繩”,編織出一張可靠的安全網,更為國際化大都會實現有效基層治理提供了范例。
敢作敢為擔當“紅墻衛士”
多年來,西城公安被人民群眾賦予了“紅墻衛士”的稱號。稱號的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西城是首都核心區,黨政機關多、國家金融監管部門多、繁華場所多、居住的人民群眾多。”北京市西城區副區長、西城區公安分局黨委書記、局長劉國周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在這里,時時都是重要節點、處處關乎國計民生,我們追求的是萬無一失”。
很多人還記憶猶新,2018年2月11日13時許,西單大悅城內有人持械行兇,警方當場將嫌疑男子抓獲。隨后披露的監控視頻中,一位手持甩棍勇往直前的女警分外醒目,被網友稱為“最美逆行女警”。她,就是西城公安分局西單大街派出所民警渠立萌。
記者站在西單街頭放眼眺望,在這個國內著名的商業街區,人潮涌動,周末、節假日的人流量更可高達20余萬人次,社會面防控壓力極大,發生任何安全事故的后果都不堪設想。
設在路西過街橋下的西單大街巡邏警務站,是處置各類突發狀況的前哨陣地。在這個24小時值守的“大本營”里,記者見到了渠立萌。這個臉上總掛著笑容、身材嬌小玲瓏的“90后”女孩,說話辦事透著干脆利落。
“既然穿上這身警服,就必須忠于職守。”從警6年多,渠立萌磨練出了隨時發現和應對突發情況,快速反應、先期處置的能力,用實際行動做到了關鍵時刻沖得上頂得住。“我們各個警種的同事和保安都沖上去了。我們的崗位在這里,要用最高標準去工作。”
當好“紅墻衛士”,不僅需要“敢擔當”的勇氣,更要有“敢較真”的專注和堅持。在前門大柵欄,53歲的“片兒警”蘭文成是個“寶”。他負責的煤東社區內有大柵欄步行街、珠寶市街、前門月亮灣3條商業街和新建的北京坊,門店330余家,出租房屋560余間,大小胡同20條,老字號云集。
“剛來時,黑發廊、黑三輪、非法游商比比皆是。”當過“片兒警”、負責過戶籍業務、承擔過聯防任務的蘭文成,一時也有點頭大。怎么辦?老蘭想出以房管人的法子。他用2年時間摸清了轄區全部商戶、房屋產權單位、承租戶信息,用他略顯生澀的“一指禪”電腦操作手法登記造冊。盯緊房子這個“落腳點”,違法商鋪、不法人員就失去了生存空間。
商業街1200米的胡同,他走一圈要一兩個小時,不是步子慢,而是見到商家住戶總要聊幾句。管片兒12年,老蘭靠著“婆婆嘴、勤邁腿”,摘掉了煤東社區治安亂點的“帽子”,成為社區里擰得最緊的“螺絲釘”。
今年初,渠立萌、蘭文成和其他8位西城分局民警所在的崗位,光榮入選“紅墻衛士先鋒崗”。這10個示范崗涉及巡邏防控、執法辦案、社區警務、為民服務等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這些忠于職守的“紅墻衛士”,護衛著西城區的安寧太平。
群防群治扎牢“籬笆墻”
西長安街街道,有“京城第一街道”之稱,也是“紅墻意識”的發源地,街道工作人員素以“紅墻人”自居。西長安街街道工委書記陳振海自豪地對記者說,“我們紅墻人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紅墻意識’是引領街道全方位建設的精神力量”。
多年來,街道領導班子把樹牢“紅墻意識”、培育和發展“紅墻意識”作為核心價值追求。“紅墻意識”已經成為街道建設發展的“紅色基因”。工作中,處級領導干部分片包干當好“領頭雁”;社區黨委、支部書記盡心盡力做好“排頭兵”。
一年前,西城區1402名街巷長“走馬上任”。街巷長信息、聯系方式寫在每條街巷胡同的“街巷環境整治提升公示牌”上,居民撥通電話,就能跟自己街巷的“大管家”嘮嘮嗑,聊聊煩心事,找找解憂方。
東西走向的東安福胡同位于中南海新華門路南,東臨國家大劇院,西接北京音樂廳,全長452米,共有15個居民院,居住143戶383人。劉美娜擔任這條離長安街最近的胡同的街巷長已有一年。
“當好街巷長不容易。”文文靜靜的她告訴記者,萬事開頭難,管好胡同這個“家”,心里必須有本明白賬。通過多次下社區調研,她通過梳理完善《街巷基礎數據臺賬》和《十有十無工作臺賬》,找到了工作的切入點。
“一個籬笆三個樁”,治理街巷更需要一個靠譜的團隊。劉美娜把熱心胡同建設的居民和社區工作者組織起來,成立了街巷理事會。在北新華街社區住了將近40年的社區治安志愿者王廣紋,就是理事會成員。王大媽說,這些年居民們越來越有安全感,隨著胡同的疏解整治,出租房擾民的情況消失了,鄰里也更和睦了。
街巷長制為解決問題開了“直通車”。社區居民告訴記者,“前些日子有根電線桿歪了,街巷長一接到電話就立馬處置了。居民有事兒,社區有事兒,片兒警、街巷長、理事會成員隨叫隨到,讓大家倍兒有安全感”。
居民安全感的提升,近8萬名西城志愿者功不可沒。他們穿著紅馬甲、臂佩紅袖標、頭戴小紅帽,組成一支特殊的群防群治隊伍。她們是鐵路護路巡防員、矛盾調解員、“胡同俠”、“鄰里消防隊”……治安巡邏、站崗執勤,是她們的日常生活;守護治安也是她們的強項。因為大多年齡60歲上下,女性占七成,她們被親切地稱為“西城大媽”。
“紅墻周邊無小事”,維護地區和諧穩定是重要的政治責任。“我們將繼承發揚好‘紅墻意識’這個‘傳家寶’,持續提升地區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陳振海說。
根本在于“人民”兩個字
“長期以來,西城人形成了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的優良傳統,‘紅墻意識’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西城區委書記盧映川告訴記者,“紅墻意識”是工作生活在紅墻邊的西城區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在多年工作實踐中形成的,經歷了從局部到整體、從黨員干部到廣大群眾,并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深化擴展的過程。
西城人最愛說的一句話是“我們離黨中央最近”,區位決定了特殊的使命和責任。“紅墻意識”正體現了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的共產黨人政治本色,是“四個意識”在北京西城的集中體現。是西城區黨員干部群眾把“四個意識”轉化成聽黨指揮、為黨盡責的實際行動。
而源自西城的“紅墻意識”,也正是北京全市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鍛造一支對黨絕對忠誠、讓黨中央充分信賴放心的干部隊伍的一個生動縮影。
在近日召開的“紅墻意識”座談會上,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傳記創作委員會主任董保存說:“‘紅墻意識’,首先是對干部提出的,是對黨員提出的。‘紅墻意識’的根本就在于‘人民’兩個字,說到底是一種人民意識。”
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副巡視員劉岳說,“紅墻意識”是西城紅色歷史的傳承、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精神創新,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西城生動實踐結出的碩果。
不久前,由西城區委組織部、區委宣傳部打造的西城區“紅墻意識”黨性教育基地正式掛牌。近千平方米的展廳里,“紅墻意識”的內涵、外延以及實踐經驗得到全面展示,體現出西城區黨員干部群眾長期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服務中央工作、落實首都功能、造福人民群眾的思想境界和價值追求。
在“紅墻意識”指引下,零碎繁瑣的基層工作越來越有條理。以西長安街街道為例,近年來就建設了街道大數據社會治理創新中心,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建設“互聯網+現代服務業”平臺,為居民提供90多項服務;將清理出來的空間改造為“紅墻系列氧吧”“口袋花園”和共享單車停放處……
“紅墻意識”這個引領西城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的核心理念,同樣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楊生平認為,“紅墻意識”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精神,有廣泛的推廣意義。
“改革開放前,我國的社會治理在‘單位’,如今,治理界面正轉向社區和居住場所,以及網絡社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房寧眼中,“紅墻意識”的塑造和運行實踐,為在國際化大都會實現有效基層治理提供了一個范例。
徜徉在游人如織的紅墻邊,西城區的居民們發現,盛開的白玉蘭花朵比往年更繁茂、更嬌艷。
(經濟日報采訪組 采訪組成員:李 力 楊學聰 張 雪 胡達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