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中經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又踏層峰望眼開——《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誕生記

2018年03月23日 07:33   來源:新華社   

  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刻變革。

  3月21日,《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全文對外公布。

  此前,方案中涉及國務院機構改革的內容已由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也已公布。

  出乎預料、前所未有、全面變革、深刻重構……海內外對這次機構改革給予了高度評價。

  黨和國家機構大力度調整改革,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歷史擔當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深謀遠慮,必將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一條紅線貫穿始終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根本保證和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文件起草組組長

  光明前景前所未有,艱巨挑戰前所未有。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任務,對加強黨的領導和形成科學有效的黨和國家管理體制提出迫切要求。

  這是勇于擔當、審時度勢的重大決策——

  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

  “黨政機構屬于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經濟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層建筑就要適應新的要求不斷進行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1981年以來,黨中央部門進行了4次改革,國務院機構進行了7次改革,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國特點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

  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一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

  步入新時代,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同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

  一些領域黨政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權責脫節問題比較突出;一些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責劃分不夠科學,職責缺位和效能不高問題凸顯,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一些領域中央和地方機構職能上下一般粗,權責劃分不盡合理……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如果仍然順著既有思維考慮問題,覺得保持現狀挺好,不僅不能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而且可能會誤事。

  “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的貫徹落實,都要放到新時代背景下、站在更高層次上來認識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對黨、對國家、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下定決心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從根本上解決這些障礙和弊端,以適應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要求。

  時移世易,變法宜矣。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統籌黨政群機構改革,理順部門職責關系。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深化機構改革提上議事日程。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就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對深化機構改革進行調研。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統籌考慮各類機構設置,科學配置黨政部門及內設機構權力、明確職責。

  2017年1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文件起草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宣布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決定:十九屆三中全會專題研究深化機構改革問題。

  黨中央決定成立十九屆三中全會文件起草組,由習近平總書記擔任組長。相關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啟動。

  這是從制度上發揮黨的領導優勢的重大部署——

  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

  黨的領導是我們制度最大的優勢。只要牢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勢不可擋。

  “我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要根據實際需要,自覺進行機構調整和改革,以利于把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貫穿這次改革全過程的政治主題。

  黨的全面領導是具體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

  “從機構設置上充分發揮黨領導一切工作的體制優勢,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黨和國家機關履行職責的各方面各環節。”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

  這次改革始終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進行,著眼于把黨作為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制度化。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首先要加強黨對涉及全局重大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決定明確,強化黨的組織在同級組織中的領導地位,更好發揮黨的職能部門作用,統籌設置黨政機構,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和國家監察體制改革。

  這次改革優化黨的組織、宣傳、統戰、政法、機關黨建、教育培訓等部門職責配置,加強歸口協調職能,統籌本系統本領域工作。

  理順黨政機構關系,強化統籌協調,增強黨的領導力,提高政府的執行力,打破所謂的黨政界限,建立健全黨中央對重大工作的決策協調機制。

  “把一些存在職能交叉、工作重合的黨中央和國務院部門合并或合署辦公,把一些工作歸口由黨中央進行統籌協調,擺正和理順了黨政關系,既有利于保證黨的重大決策集中高效,又有利于政府工作方向正確。”全國人大代表、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陳立說。

  文件起草組工作人員介紹,這次打破了以往機構改革大多局限于政府機構改革的做法,既橫向統籌黨政軍群,又縱向統籌中央地方乃至基層,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優勢,并使其進一步制度化。

  這是積小勝為大勝、水到渠成的改革舉措——

  這次深化機構改革并不是突如其來,而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的基礎上形成的,是一以貫之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結果。

  高舉改革大旗,破解時代課題,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始終堅持的重要方法論。

  2012年12月,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后首赴地方考察,便來到改革開放前沿廣東,發出了深化改革開放新的宣言書、新的動員令。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既掛帥又出征。十八屆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先后召開38次會議,出臺1500多項改革舉措。

  一些長期以來積弊甚深的領域,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鐵腕推動紀律檢查體制改革,構筑“不能腐”的制度體系,黨風政風煥然一新;大刀闊斧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人民軍隊浴火重生征途如虹;力克“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傾向,群團工作開創新局面……

  人們強烈感受到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堅定決心,大大增強了對黨和國家發展前途的信心。

  一系列改革的推進,已經廣泛涉及到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這次深化機構改革,是積小成為大成的必然結果。

  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不懈努力,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得到切實加強,各地區各部門“四個意識”明顯增強,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穩推進,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穩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機構改革的時機已經成熟。我們要抓住有利時機,下決心解決一批突出矛盾和問題。

  2018年2月26日至28日,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同意把《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的部分內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三中全會聚焦改革形成慣例。與以往主要圍繞經濟體制改革不同,十九屆三中全會聚焦深化機構改革。這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管大方向,《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管具體施工。

  “看到這次改革方案,力度之大超出預料,有些過去有共識但沒做成,有些過去想到了但做不成。”一位東部省份的省委書記感嘆,這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魄力、勇氣、擔當。

  強體魄于偉大的自我革命,必將開新局于偉大的社會革命。

  一個指向愈發鮮明

  ——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改革為了人民也來自人民,文件起草過程中積極回應人民期待、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借鑒吸納基層有益探索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來自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改革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和價值取向。

  改革為了人民,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什么、推進什么——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機構職能體系必須適應人民新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改革要精準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充分回應人民期待。

  決定和方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體現在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中。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民心聲是改革所向。

  著眼于解決人民群眾最盼最急最憂的突出問題,著力維護人民群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權益。

  為改善“看病難看病貴”,新組建國家醫療保障局;為更好保護“青山綠水”、治理污染,專門組建生態環境部;為破解“幾個大蓋帽管不住一個破草帽”,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合并分散在多部門的監管職能……

  一位中部省份省長拿到方案立即注意到新組建的退役軍人事務部。“制度層面的安排變化,凸顯對軍人軍屬權益保障的重視,將為新時代強軍治軍提供有力支撐。”這位省長說。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

  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公共服務的新需要,在教育文化、衛生健康、醫療保障、應急管理等領域加大機構調整和優化力度,組建一批新機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著眼于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針對執法不規范、不嚴格、不作為、亂作為等突出問題,在市場監管、生態環保、交通運輸、農業等領域整合組建執法隊伍,加快建立責權統一的執法體系;

  著眼于更好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著眼于努力實現讓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

  ……

  從“為誰改”落實到“怎么改”,最考驗的是突破利益糾葛、啃硬骨頭的魄力和勇氣。

  “對黨和國家事業有利的,對最廣大人民有利的,該改的就要堅定不移改,這才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國家負責、對民族負責。”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

  改革來自人民,符合人民需要的改革方案從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吸取各地各方面的探索經驗中得來——

  為了回應好人民期待,必須進行深入廣泛的調研,全面傾聽各方面的聲音、充分吸取各地方的經驗。

  其中,新組建的國家醫療保障局,就吸收了基層探索經驗。

  福建三明,過去醫保虧損嚴重,醫患矛盾突出。幾年前圍繞醫藥、醫保、醫療推進“三醫聯動”,獲得了“藥價下降、醫務人員收入增加、醫保扭虧為盈”三贏。如今,這一經驗被方案借鑒。

  “堅持問題導向,把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對機構改革的意見摸清楚,把機構設置存在的問題弄清楚。”2017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化機構改革作出批示。

  中央改革辦和中央編辦組成10個調研組,分赴31個省區市、71個中央和國家機關部門。短短一個月,當面聽取了139位省部級主要負責同志的意見和建議。

  回憶起去年8月那個炎熱的下午,一位中部省份省委書記印象深刻:

  “就在省委招待所,我一個人,沒帶秘書,他們五個人坐對面。我寫了個提綱,沒想到他們聽得很起勁,不回應、不插話,記得也很仔細,我就結合自己親身經歷放開了講,起碼談了兩個半小時。”

  調查組還向657個市縣的1197位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個人發放了問卷,收集了31個省份的深化地方機構改革調研報告。

  馬不停蹄,緊鑼密鼓。工作人員整理匯總了厚厚兩大本、42萬字各方面意見。

  “有些問題共性很強,其中有一個共性問題60多位省部級主要負責人都提出了。”調研組工作人員說。

  調研抓準了問題、凝聚了共識,充分表明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位部級領導甚至直言:“如果我所在的部門不被撤銷,這就不是一次徹底的改革!”

  集思廣益、凝聚共識,實事求是、總結提煉。

  從寒冬時節到春回大地,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相關文件幾經修改、一再完善,起草組的同志們字字斟酌、精益求精。

  僅決定就經歷了框架稿、送審稿、征求意見稿、修改稿、討論稿、再次修改稿等多個版本,幾上幾下、數易其稿的艱辛過程。

  2018年2月1日,中辦發出通知,就決定稿征求各地各部門意見。

  2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

  與會人士一致認為,平時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關問題,在決定中都有回應有對策,切實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原則,必將成為一份指導性極強的綱領性文件。

  兼收并蓄,從善如流。各地各部門和黨外人士提出的550條意見,文件起草組力求能吸收的盡量吸收,最終對決定稿修改171處。

  把人民獲得感作為“試金石”,把人民的支持作為“發動機”,把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同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結合起來,切實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

  這場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正在書寫歷史,開創未來。

  一個目標更加清晰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踏上新征程,必須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但橫亙在現代化新征程上的挑戰依然不少: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

  “這些問題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直接或間接相關,要從根本上加以解決,就必須對體制機制和機構進行調整完善,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領域改革持續深化,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展開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宏大藍圖,人們發現,中國共產黨立志進行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的深刻變革的決心,力透紙背。

  ——立足當前、聚焦今后三年,針對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防風險;

  ——放眼未來、著眼今后二三十年,前瞻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重視打基礎、立支柱、定架構,解決事關長遠的體制機制問題。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突出系統性、全面性、重構性——

  啃最硬的骨頭,拆最牢的藩籬。

  “組建”“重新組建”“優化”“不再設立”……方案中的一系列關鍵詞,意味著黨和國家機構正在發生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

  “這不是小修小補,而是大刀闊斧;不是細枝末節,而是建梁架柱;不是拆東補西,而是系統重構。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一位西部省份省委書記說。

  這次改革涉及的中央和國家機關部門、直屬單位就超過80個。改革調整幅度之大,觸及利益之深,為改革開放40年來之最。

  “這不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環往復,而是標本兼治、形神兼備、帶有重構性的真改革,是一場偉大的自我革命。”一位全國人大代表說。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重在優化協同高效——

  不少人注意到,以往的機構改革強調“精簡”,這次改革并未突出這一點,而是強調“優化協同高效”。

  “優化就是要科學合理、權責一致,協同就是要有統有分、有主有次,高效就是要履職到位、流程通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要這個目標達到了,該精簡的就精簡,該加強的就加強,不要為了精簡而精簡。

  這次改革,確保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讓黨和國家機構設置更加科學、職能更加優化、權責更加協同、監管更加有力、運行更加高效。

  比如有關農業投資項目,過去牽涉到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等多個部門分段管理,如今要整合有關職責到新組建的農業農村部。

  社會各界普遍認為,這次改革將原來需要在多個部門之間流轉的事情放在一個部門,極大提高決策和辦事效率,避免政出多門、責任不明、推諉扯皮。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力求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一直以來是改革的重點。

  決定提出,確保集中統一領導;賦予省級及以下機構更多自主權;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規范垂直管理體制和地方分級管理體制。

  原則堅定,措施靈活——決定明確,上級機關要優化對基層的領導方式,既允許“一對多”,由一個基層機構承接多個上級機構的任務;也允許“多對一”,由基層不同機構向同一個上級機構請示匯報。

  基層干部普遍反映,改革正在破解“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的問題,保證基層事情基層辦、基層權力給基層、基層事情有人辦,必將激發基層更大的活力,也對基層干部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使政府與市場兩只手定位更加清晰、協調——

  這次深化機構改革,對宏觀管理、市場監管領域的機構和職能進行了大幅調整優化,以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各自優勢:

  減少了宏觀部門的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要求把主要精力真正轉到抓宏觀上來,發揮戰略導向作用;

  做出了市場監管體制改革頂層設計,組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集中管理反壟斷統一執法和知識產權保護;

  ……

  一方面通過改革讓各類市場主體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間去發展經濟、創造財富,實現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另一方面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者管不好的事情。

  各界人士一致看好這些舉措,認為將極大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為強大的驅動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

  這是一張確保改革落地的時間表、路線圖:

  中央和國家機關機構改革要在2018年底前落實到位;

  省級黨政機構改革方案要在2018年9月底前報黨中央審批,2018年底前機構調整基本到位;

  省以下黨政機構改革由省級黨委統一領導,在2018年底前報黨中央備案。所有地方黨政機構改革任務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

  實施機構改革方案需要制定或修改法律的,要及時啟動相關程序;依法依規完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依法履行職責,依法管理機構和編制,確保改革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40年前改革開放的聲聲春雷,喚醒了一個時代的蓬勃生機;

  40年后機構改革的陣陣鼓點,更激發起奮進新時代的萬丈豪情。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完成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各項任務,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文/新華社記者 秦 杰 陳二厚 劉 錚 姜 琳 施雨岑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責任編輯:劉江)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综合色区国产亚洲另类 | 在线观看免费三级网站 |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性 | 一本综合九九国产二区 | 日韩免费码中文在线观看 | 欧美亚洲另类日韩在线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