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中經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下大力氣解決群眾看病難

2018年03月20日 08:03   來源:經濟日報   陳瑩瑩 劉 暢 雷 婷 韓秉志 李丹丹

  “提高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水平”“下大力氣解決群眾看病就醫難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兩句話,給了老百姓極大的鼓舞,也成為一線醫護人員和關注醫改進程的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解決老百姓看病難題的突破口在哪里?新時代深化醫改路在何方?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抓手是什么?本報邀請了5位代表委員就解決看病難題、落實健康中國戰略建言。

  嘉 賓

  梁益建(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主任)

  宋張駿(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腫瘤醫院院長)

  李為民(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

  史可(全國政協委員、江西新余學院院長)

  胡萬寧(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唐山市人民醫院院長)

  做強基層,下沉優質醫療資源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是解決老百姓看病就醫難題的一個重要環節,怎樣才能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改善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現狀?

  梁益建代表:這不僅需要醫務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更要依賴一套強大縝密的醫療保障體系。在成都,我們將建設和發展醫聯體作為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合理配置資源、使基層群眾享受優質便利醫療服務的重要舉措,這能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幫助基層醫療機構提升服務能力,更便于在此基礎上實施“管理一體化”。

  2015年7月份,在托管成都市蒲江縣人民醫院的基礎上,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對該院全面開展縱向型、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建立雙向轉診和分級診療的協調中轉平臺,打破時間和空間的信息壁壘,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促進分級診療。從全面托管到成立醫聯體,原本舍近求遠看病的城鄉患者紛紛“回流”,縣域內就診率高達93.06%,實現了“小病在鄉鎮、大病進醫院、康復回鄉鎮”的就醫新格局,并且通過醫聯體建設,實現了健康管理全覆蓋。

  宋張駿代表:分級診療制度是破解看病難、看病貴的突破口。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如何將優秀人才留在基層。可以嘗試將縣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等統籌成立一個縣級醫療中心,將全縣的鄉醫、村醫以醫療中心醫生的身份編制統一管理,從提升薪酬待遇、發展空間、執業環境、社會地位等方面入手,打開基層醫務工作者晉升、職業發展的通道。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將醫療人才、大學生甚至專家留在基層。

  史可委員:要讓醫療優質資源均衡化,需要推動分級診療,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看好病,還要夯實基層醫療隊伍建設、增強農村醫療人才力量。比如,江西新余市探索逐漸將小病和慢性病普通門診下沉至基層,幾乎所有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與一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建立了“利益共享、業務協作”的醫療聯合體,并且全面推行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實行鄉村聯合辦醫,以此筑牢村級“網底”。

  此外,還推行鄉村醫生養老保險、醫療責任保險,98%以上鄉村醫生參加養老保險,80%以上鄉村醫生參加醫療責任保險,以此防范執業風險,穩定“網底”隊伍。

  三醫聯動,加速推動醫改進程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新時代如何進一步推動醫改進程?

  史可委員:我認為關鍵是要加大頂層制度設計,以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為途徑推動醫改。在深化醫改的大框架下,各省區市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實施意見和辦法,通過制度來保障醫改工作落實。判斷醫改成功與否,可以用三個“有利于”來衡量:是否有利于減輕患者的醫療負擔,是否有利于減少醫患矛盾,是否有利于調動醫改的核心——醫護人員的積極性。

  醫改實施過程面臨不少硬骨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轉變政府職能”,其核心理念就是政府部門要履行好領導責任、組織責任、保障責任和監管責任,其中保障和監管責任尤其重要。過去對醫院的監管主要在醫院創收和重點科室建設,群眾對醫院是否滿意、患者的醫療負擔以及醫院的相關經濟指標等方面還缺乏量化考核。我建議引入第三方建立對醫院的綜合考核體系。

  李為民代表:多年前,我們醫院在建立病房時會首先考慮建6人間,現在越來越多的病人要求雙人間或單人間。這一變化說明病人對就醫環境、人文關懷的要求越來越高,醫療改革也應當遵循這種轉變,著力化解新時代人民群眾美好的就醫需要與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公立醫院改革,一方面要充分體現公益性質,另一方面也要改善患者的就醫感受。

  胡萬寧委員:“三醫聯動”的實踐還可以促進疾病的預防管理。首先,公立醫院的關口要前移,醫院應從以治療為主向醫療、預防與健康管理并重的模式轉換,拓展服務范圍,大力開展健康管理服務,對居民實行無縫化健康管理。引入全科醫療體系,由全科醫生為患者提供初級診療服務,長期、有序地監測患者健康,排查生活方式中的風險因素。其次,醫藥也要從以治療為主的藥物研發與生產轉向治療、預防、健康管理并重的發展模式,為健康管理與疾病預防提供更好的藥物支持。最后,醫保也應該從專門為疾病治療付費轉向為預防付費,拿出部分資金用于疾病的預防與健康管理。

  重在預防,全力構建健康中國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今年政府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這一戰略的抓手在哪里?

  胡萬寧委員:實施全民健康戰略,各級政府必須要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切實加強黨和政府對疾病預防控制的領導,將重大疾病預防控制納入各級政府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把老百姓的健康作為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明確政府在重大疾病預防控制中的職責。同時,要加大對疾病預防工作的財政投入力度,建議在保障疾病預防控制正常運轉的財政投入前提下,疾病預防控制經費投入與財政支出增長水平保持同步。

  作為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僅靠“有病治病”這種模式來滿足所有人的醫療需求很難,一定要把疾病預防上升到國家戰略地位。

  李為民代表:醫院是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主陣地,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醫院與醫務工作者是主力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推進分級診療。我認為,一名合格的全科醫生不僅僅局限于對單一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還必須包括對疾病的評估、健康教育指導。過去,我們強調醫生突出某一方面的專業性和技能,現在我們要求醫生不僅要關注疾病本身,還應當關注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和康復全過程,這樣才能對病人展開更加科學合理的指導。

  宋張駿代表:在“健康中國”升級成為國家戰略的當下,我希望國家能加大對疾病預防的投入,包括宣傳、立法、疾病前期篩查等多個方面,通過各種政策、宣傳倡導來促進老百姓轉變觀念,由重醫療轉變為重預防。

  目前,國家在診療環節投入了大量資金,篩查環節也有相應投入,但老百姓還沒有形成預防重于治療的意識。與疾病發生后的治療相比,疾病預防不僅效果好,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成本投入更是遠遠低于治療。除了資金投入,政府還應該引導醫療機構、媒體宣傳把工作的重點由花費巨大的診療向預防傾斜,從倡導飲食健康、行為習慣方面入手,將腫瘤預防、篩查落到實處。通過疾病預防、健康保護和健康促進不斷提高公眾健康水平。這樣既避免了給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影響,而且能夠避免消耗極大的社會衛生資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瑩瑩 劉 暢 雷 婷 韓秉志 李丹丹)

 

更多報道詳見:將改革進行到底——2018全國兩會專題 

(責任編輯:劉江)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午夜福利精品导航凹凸 | 精品国产肉伦伦在线观看 | 亚洲成AⅤ人影院在线观看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在线观看 | 最新亚洲国产AV | 在线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淫片免费看99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