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中經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經濟和科技領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制造要走在高質量發展前列

2018年03月13日 07:47   來源:經濟日報   廉 丹 佘 穎 周 琳

  題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品質革命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是發展優質制造業、提振實體經濟的著力點。就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主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了來自經濟和科技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

    圖1:全國政協經濟界別聯組討論過程中,全國政協委員、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馬珺在作筆記。經濟日報記者 周 琳攝

    圖2:3月10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所長馬玉璞(左)與其他人大代表探討中國制造話題。 經濟日報記者 袁 勇攝

    圖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朱日祥(左)和另一名政協委員在探討問題。經濟日報記者 廉 丹攝

    圖4:在全國政協經濟界別聯組討論中,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右二)正在發言。經濟日報記者 周琳攝

  嘉 賓

  全國政協委員——

  楊正國(陜西艾爾膚組織工程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王建沂(富通集團董事長)

  馬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楊成長(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

  劉中民(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

  朱日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

  不能讓企業“單打獨斗”

  記者:如何理解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這一新提法?中國的實體經濟里似乎還缺乏世界知名的企業和企業家,目前在國際上知名的企業基本上都集中在互聯網行業。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楊正國委員: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從宏觀角度講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漸進式改進,即在原有基礎上的技術提升,工藝改進,流程優化,這屬于技改項目,大部分都是一些細節上的改動,談不上“革命”。另一種則是革命式改進。

  要實現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還是要在革命式改進上下功夫,也就是原創開發。目前,在不少領域中國已經擁有了引領世界創新的能力,創新產品也層出不窮。需要鼓勵更多企業加大科研投入,繼續研發出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原創產品。

  王建沂委員:在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新征程中,已經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為核心的若干現代產業集群。我認為,還需要繼續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和世界級的行業“單打冠軍”。我國制造業要邁向價值鏈中高端,在產業組織形態和區域布局方面必須要變革。

  楊正國委員:中國缺席了兩次工業革命,所以百年來一直處于向西方學習的狀態,特別是制造業一直處于追趕階段。不過,近些年我們追趕得很快,一些行業已經實現彎道超車。比如,我們生產的全球唯一可取代角膜捐獻的生物工程角膜。但客觀上說,還有很多行業與西方頂尖技術存在差距。同時,工業是個積累資本的行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

  互聯網屬于新生事物,我們和國外的技術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加上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能力,以及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所以在這一行業我們能快速超越。

  王建沂委員:我相信,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道路優勢,集中全要素資源培育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和行業冠軍,是完全有可能的。應重點支持行業龍頭企業,以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帶動全產業鏈同步發展。通過產業組織模式創新,縱向整合行業上下游產業鏈,橫向聯合產業鏈配套企業,整合原來分散型、碎片化的產業組織形態,為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奠定產業基礎。

  學人之長補己之短

  記者:中國要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作哪些努力?除了人才,建設“制造強國”還需要哪些配套措施?

  馬珺委員:要深化“制造強國”的人才培養體系改革。過去由于受工業技術水平、工人教育水平和企業管理水平等多種因素制約,我國在低端制造業集聚了大量產業工人,這在帶來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同時,也導致產品質量無法有效提升,品牌效應難以形成。研究表明,一個國家沒有絕對數量的技術人力資源,就無法參與知識型的經濟活動。我國在未來需要圍繞制造強國目標深化人才培養制度改革,注重將理論學習與技能實踐密切結合,將學校教育與員工在職教育密切結合,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制造業轉型升級相結合,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技術領軍人才,培育出一大批技藝精湛的大國工匠。

  實現“制造強國”目標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它需要多元主體協同配合,多種制度配套保障。未來,政府需要加強“制造強國”的配套保障制度建設,深化“放管服”改革。重點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以強有力的手段維護企業科技創新所產生的核心利益;深化金融管理體系改革,為企業融資貸款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要深化市場要素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秩序和親清的政商環境。

  另外,“制造強國”不僅是一個技術領域的追求目標,更是一個文化領域的努力方向。放眼世界可以發現,所有制造強國均由某種特定的文化理念作為核心支撐。未來我國需要在全社會營造“質量就是生命”的社會文化,將追求產品質量變成企業的行動自覺;政府可以設立與質量相關獎項,激勵企業開展質量工程建設和自主科技創新;鼓勵并創造條件讓更多本土企業“走出去”開闊眼界,學習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樹立品牌意識和實施品牌戰略。

  把握中國制造融合趨勢

  記者:要推動“中國制造”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應該把握哪些趨勢?

  楊成長委員:一是應注意與服務業融合的趨勢。服務業和制造業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服務業開始制造業化,制造業也開始服務業化。制造業開始從以產品為中心向服務端延伸,制造和服務一體化,全面提升產品附加值。例如,汽車制造商開始從汽車制造延伸到汽車服務、汽車金融等領域。

  二是要有互聯網思維。傳統制造業需要升級改造,應該具備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一條以互聯網為紐帶的產業跨界和融合新模式。從產業外部看,互聯網與傳統制造業的跨界融合正在加速。一方面,傳統企業積極用互聯網思維武裝自己,用互聯網工具變革自己。另一方面,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與傳統經濟的融合正在加速。

  三是重視技術創新。制造、電子、儀器儀表、材料和動力等領域都在產生重大創新,引領著工業領域內各行業的融合和革命。我國的工業制造可以劃分為機械、電子、儀器儀表、材料和動力等生產領域。目前,這五大領域都在發生技術革命。這五大領域的創新融合,足以推動整個傳統制造業的新一輪革命,制造業新舊模式的劃分已經明顯不合適。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我國是制造業大國,在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進程中,機器人的研發、制造和應用不可缺少。機器人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

  科研成果要去水分重成效

  記者:作為科技工作者,對未來推動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有何看法?如何評價我國科研與產業結合的現狀?科研機構和企業到底誰是推動制造業品質升級的創新主體?

  朱日祥委員:人是科技創新和研發中的第一要素,看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很多對科研工作者的激勵政策,覺得倍感振奮。其中,包括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對承擔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的科研人員,采取靈活的薪酬制度和獎勵措施;探索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等都是關系科研人員切身利益的事項,對激發科研工作者熱情、保障相關權益有非常實際的意義。未來,我們期待這些政策能細化為具體措施并盡快落地。

  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在全社會形成知識變成財富合理合法的氛圍,推動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與產業結合,并轉化為產品。第一個嘗試的,永遠是最難的,跟隨模仿的就容易得多,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才能推動舉國創新局面形成。

  劉中民委員: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制造業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近些年來在很多領域涌現出一些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制造業企業,但不容忽視的是,在很多領域我們仍然處于技術鏈條的低端。建議從兩個方面推進:一是需要國家政策支持、資金傾斜、項目安排去提升這些低端行業的技術水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在此過程中“指揮棒”要明確,精準鎖定實用價值高、靠企業自身又完成不了的科技研發項目并積極投入和引導;二是從我們科研工作者和科研院所自身出發,要去除科研成果中的水分,倡導具有實用價值的、有引領作用的科研。

  目前,國企創新水平參差不齊、民營企業整體創新能力不足,甚至社會資本在投向科研創新領域時,經常因為風險問題持審慎態度。我國的科技創新更多是政府引導支持,企業、科研院所共同參與的模式,還要解決好科研院所與企業如何有效合作、科研成果如何順暢轉化等問題。推動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是全社會多環節參與合作的系統工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廉 丹 佘 穎 周 琳)

 

更多報道詳見:將改革進行到底——2018全國兩會專題 

(責任編輯:劉江)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激情在线观看 | 在线a亚洲看片v电影 | 久热re6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五月花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精品久久 | 亚洲综合视频在线观看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