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市龍陵縣勐糯鎮的“褚橙”種植基地里,果樹長勢良好。 本報記者 李佳霖攝
云南保山市龍陵縣勐糯鎮農民范富昌在種植基地查看褚橙長勢。本報記者 李佳霖攝
“如何將‘褚橙’這一品牌打造成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新方式的優質品牌?我們從共享、品質、創新、跨界4個維度進行探索。”云南恒冠泰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褚一斌告訴《經濟日報》記者,位于云南保山市龍陵縣勐糯鎮的3萬畝土地已經被規劃為公司的“褚橙”種植基地,如今,近8000畝土地上的37萬多株橙樹長勢良好;與此同時,公司在德宏州隴川縣勐約鄉打造的一個景頗族風情特色小鎮也已經規劃完成。
種橙連片 助農增收
“我流轉了四畝八分地,從2015年3月開始共簽訂了30年土地承包合同,前10年每畝租金是300元,第二個10年是400元,第三個10年是500元,按5年一結算,我家已拿到7500元的土地租金。同時我還管理著2680棵橙樹,每月可以領取管理費2680元,5年后掛果,按照橙子的品質,保守估計還能拿到至少8萬元的提成,每年掛果每年拿提成,比原來種甘蔗的收入大大提高了。”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勐糯鎮田坡社區清樹一組農民范富昌告訴記者。
“現在公司在龍陵勐糯基地共流轉土地10239.36畝。按租金每5年一付計算,目前公司流轉土地已付給租地農民1536萬元租金。基地已經完成種植7912畝土地,共帶動184戶農戶300多人就業,每人平均每年在公司的基本收入為16600元。龍陵新開發的2340畝土地已整形完畢,今年內計劃新增10至20戶農民管理,明年種植完成后將新增農戶就業80至100人。”公司龍陵勐糯褚橙基地業務主管郭嘉賢說。
農民為什么愿意將土地流轉給恒冠公司?褚一斌的秘訣是兩個字:共享。“要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企業在發展的同時一定要帶動農民增收。”他告訴記者,公司不斷延伸產業鏈,其有機肥廠、選果廠、冷庫都將開工建設,在種植、管理、加工、建設的各個環節都需要相應勞動力,這就給當地農戶創造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龍陵縣委宣傳部部長董斯璇告訴記者:“龍陵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恒冠公司農業產業化的運作模式不僅使農民增收,還帶動了農民果樹種植技術和管理技術的提升。如今褚橙已成為龍陵縣的五大品牌產品之一。”
院士指導 品質制勝
2017年初,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柑橘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華中農業大學校長鄧秀新的院士工作站在龍陵勐糯褚橙基地正式揭牌。鄧秀新說:“褚橙近年來的成功離不開技術上的適度規模和專家指導,按工業生產理念進行規范化生產,特別是按照國家綠色農產品標準生產果品,以生態果園的理念打造出品牌好、品質好的褚橙,在栽培上很務實,有效控制了病蟲害。”褚橙的發展得益于三方面力量的結合:企業家的主體作用、政府的支持、科學家的指導。
鄧秀新也坦言,恒冠公司目前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雖然公司技術力量有所加強,但基層技術力量還相對薄弱,管理體系也需進一步完善。
如何用科技創新做一流的冰糖橙,以品質至上的管理培育享譽市場的褚橙?褚一斌告訴記者,公司曾為追求品質,狠心砍掉了12萬棵果樹。“因為瘋長的果樹擋住了陽光,導致果品個體小、口感不好。砍掉12萬棵果樹后,不僅果樹單株產量翻倍,品質也更加上乘。”
“做農業同樣需要工匠精神”。郭嘉賢如此詮釋褚橙文化。如今,勐糯基地的橙樹只有少量掛果,他告訴記者:“為了使橙子的品質更好,今年我們只選擇了1000棵果樹試掛果,如今這些果樹已到了摘果豐收期。預計2018年將有3600畝進入掛果期,產量將達到3000噸。”
發展旅游 跨界探索
恒冠公司的隴川基地位于云南省德宏州隴川縣勐約鄉,這個鄉雖是一個貧困鄉,但風景很好,森林茂密,山清水秀,景頗民族風情濃郁。尤其是德宏州境內最大的湖泊——龍湖,水質清澈,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水域面積30多平方公里,形成半島100多個,小島10余個,堪稱“云南千島湖”。
恒冠公司旅游項目負責人張朝陽說:“隴川基地致力于打造高原特色高端水果產業示范基地,以柑橘類種植為主,并引入其他適宜在當地種植的優質特色水果,實現品種多樣化,四季有果。”
據了解,仿照勐糯基地的做法,隴川基地共流轉了321戶農戶的5720.52畝土地。未來5至8年,在夯實農業的基礎上,公司將拓展開發龍湖旅游產業,建設宜居生態的高端休閑度假農莊,發展莊園經濟。
“按照云南發展全域旅游的思路,恒冠公司的兩個基地實現了錯位發展,一個植根于褚橙種植的主業,一個打造旅游特色小鎮。兩個基地的發展,構筑了一條植根三農、覆蓋一二三產業的全產業鏈,從農業種植、果品加工、有機肥廠、旅游業直到文化創意產業。當勐糯基地3萬畝褚橙種植完成后,可促進龍陵縣旅游觀光休閑產業的發展。最終兩個基地將呈現出不同的旅游特色。”褚一斌表示,公司致力于打造一個全產業鏈的品牌農業。
“目前,隴川景頗族民族風情小鎮的總體規劃已通過州、縣兩級規劃委員會批準。隴川縣政府對2017年開工項目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已基本完成,公司投資建設的智慧農業大樓今年年底即可投入使用。”張朝陽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