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科技學院小麥研究中心,茹振鋼在人工氣候實驗室查看小麥長勢。 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攝
“噴噴香,聞著都想多吃兩個饃。”掰開一個白面饅頭,茹振鋼習慣性地先聞一鼻子,不就菜、不喝湯,一眨眼的工夫半個饅頭就下肚了。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一輩子躬身麥田的茹振鋼,如今,最令他沉醉的依然是麥香的味道。
茹振鋼是河南科技學院教授,全國著名的小麥育種專家,其培育的小麥品種“矮抗58”播種面積占全國小麥播種總面積的十分之一。中國人吃的每8個饅頭中,就有1個來自他的品種。2014年,茹振鋼因在小麥育種上的杰出貢獻,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今年茹振鋼被選舉為黨的十九大代表。
小麥成產的關鍵是光照,要提高小麥產量就要提升小麥對陽光的利用。為廣泛研究不同地域小麥屬性,茹振鋼“腦洞”大開,將視野放向全球,提出了把“空間變時間”的大膽設想。
茹振鋼說,靠近兩極的地區(qū)光線弱,靠近赤道的地區(qū)光線強,這相當于一天中早晚光線弱,中午光線強,如果把這兩地小麥品種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這樣的小麥一天內都能最大程度吸收利用太陽光,產量必然提升。
為此,茹振鋼在全球采集小麥樣本,選擇了200個研究樣本進行對比。經(jīng)過3年研究,他發(fā)現(xiàn)靠近地球兩極的小麥耐弱光,葉片薄、葉片顏色黑,靠近赤道的小麥耐強光,葉片厚、葉片顏色淺,于是將兩者結合,培育了葉片既厚且顏色深的小麥品種,最大程度地利用了陽光,增強了小麥的光合作用。
隨后幾年間,茹振鋼帶領團隊先后研究解決麥穗、麥稈、根系等難題,克服了掉穗、營養(yǎng)供給不足等問題,成功培育出高光效小麥品種“百農4199”。今年“百農4199”最高畝產達824.9公斤,比茹振鋼培育的、被譽為“黃淮海第一麥”的“矮抗58”畝產穩(wěn)定高出200斤。
“要做好饅頭,關鍵要有好麥子。”在小麥實現(xiàn)穩(wěn)產高產后,茹振鋼把重點轉向了品質。經(jīng)過16年潛心培育出的“百農4199”,由于光合作用強、能量大、籽粒轉換好,小麥種包含多達35種香氣物質,加工出的面粉飽含著小麥最原始的醇香,不少人稱贊吃到了“媽媽的味道”。
茹振鋼先后培育出“百農62”“矮抗58”等一系列品種,特別是“矮抗58”已累計種植超過3億畝,增產小麥121.1億公斤,牢牢地把“糧袋子”抓在了中國人自己的手里。
在育種科研上,茹振鋼意氣風發(fā),豪情滿懷,走在世界的最前端;作為十九大代表,茹振鋼則把腳踩得更深,根扎得更穩(wěn)。“成為十九大代表,我感覺肩上的責任更重了,不僅要做好自己的育種科研,更要落實好黨的任務,團結帶領更多的干部群眾一道強國筑夢,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而奮斗。”
文/新華社記者 宋曉東
(責任編輯:佟勝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