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羅開富:踏遍青山心不老

2017年01月18日 1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1月13日,羅開富在家中書房伏案工作。 經濟日報記者 高興貴攝

右圖 羅開富在長征路上途經寧夏與甘肅交界處時,飲用蒲河水解渴。

  左圖 貴州遵義縣的一位老阿婆,在向羅開富介紹當年紅軍給老百姓分鹽巴、分糧食的情況。 (資料圖片)

  人物小傳

  羅開富,浙江湖州南潯人,經濟日報社原常務副總編輯。

  1984年10月16日,時年42歲的羅開富從江西瑞金出發,按當年中央紅軍長征的路線和時間開始徒步采訪,行程25000里,于1985年10月19日如期到達終點——陜北吳起鎮。期間,他用汗水甚至生命做支撐,寫下了300多篇來自長征路上的日記。

  如今,雖已年過古稀,羅開富仍筆耕不輟,著有《來自長征路上的報告》《紅軍長征追蹤》《見證征程》《感動征程》等多部長征題材作品,被稱為“長征記者”。

  在中國新聞界,有這樣一位傳奇記者:

  他是紅軍長征“半床棉被”故事的挖掘者、記錄者、傳播者,“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這句話從他的采訪本上傳遍全國。

  他是繼紅軍之后,完全按長征原路、同樣用時368個日夜徒步走完25000里全程的世界第一人。

  他是唯一連續兩年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記者。

  他重走長征路的日記結集作品——《紅軍長征追蹤》,與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哈里斯·索爾茲伯里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起被知名高校定為新聞系學生的必讀作品。

  他就是著名“長征記者”——羅開富。

  走不夠的長征路

  2017年1月13日,76歲的羅開富在家中書房內接受《經濟日報》記者的專訪。

  就在1月10日,羅開富剛剛從貴州習水縣調研歸來。“這次我踏訪了紅軍長征時住過的一個山洞,位于九鳳山石巖寨。哎呀,那個山洞可不得了。1935年1月29日,開國大將陳賡、開國上將楊得志護送6位負傷的戰友到洞里養傷,大家一起還在山洞里過了春節。我考證了,1935年1月28日紅軍一渡赤水,他們是在戰斗中負傷的。那一年春節是2月4日,時間是吻合的。”說這話時,羅開富的眼睛閃著亮光,透露著興奮和欣慰。

  在踏訪山洞的過程中,羅開富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得了重感冒,接受采訪時還不時咳嗽。“那個地方很隱蔽,沒有當地同志的幫助是找不到的。我們趕上了凍雨,衣服淋濕了,皮鞋也進了泥水濕了個透。我告訴你,一開始只有12個人陪我,后來人們聽說我是來尋找紅軍長征遺跡的,不斷有人加入進來,到達山腳時已經有40多個人了。你看看,當地群眾對紅軍的感情是多么深厚啊。我得個感冒是不是也很值啊?”羅開富風趣地說。

  長征永遠在路上。對于羅開富來說,長征路是走不完的,也是走不夠的。從第一次徒步重走長征路到2017年,羅開富已經10多次重返長征路采訪調研,其中3次是全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講述的唯一一個長征故事——“半床棉被”的故事,就源自羅開富徒步重走長征路時,在湖南汝城縣文明鄉沙洲村的采訪。1934年11月6日,3位紅軍女戰士在村里留宿徐解秀老人的家里,4個人蓋著她床上的一塊爛棉絮和一條女紅軍自帶的被子。第二天下午3點多,紅軍要開拔了,3位戰士把她們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半條送給她。

  因為重走長征路的獨特經歷,羅開富在國內外新聞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有媒體這樣寫道:“眾多成名記者的經歷,比如黃遠生、邵飄萍、鄒韜奮、范長江、穆青、羅開富等,他們的名字都和知識、艱苦、勞累、勇敢甚至生命緊緊聯系在一起。”

  談及多次重返長征路的感受,羅開富深情地說:“我每次重返長征沿途地區,都有一種感覺,就是我們誰也不認識誰了:我無疑斗不過歲月,而長征沿途地區的面貌日新月異,都一次比一次年輕了。不變的是,當地百姓對黨的深厚感情,對紅軍的無盡懷念!”

  開國上將稱“英雄”

  在采訪中,羅開富回憶起徒步重走長征路過程中的一站。1985年5月28日,他從早上7點鐘走到晚上9點半,行程110多里路,走到了四川瀘定縣的瀘定橋。這個時候,他的體重已經從出發時的148斤下降到98斤,在貴州黎平過雪山時左腿小腓骨骨折,并且患上了黃疸型肝炎,一直在醫生護理下邊輸液邊趕路。當年飛奪瀘定橋的總指揮、開國上將楊成武已經在瀘定橋頭等候他。楊成武對陪同他來看望羅開富的《經濟日報》首任總編輯安崗說:“8萬多紅軍,長征至瀘定時剩下3萬多人。羅開富走到這里還是完整的,只傷了一條腿,也是個英雄啊!”

  英雄不是好當的。徒步重走長征路的一年間,羅開富按照《經濟日報》編輯部的要求,做到了必須走原路,每天走到的地方必須是50年前紅軍主力當天的宿營地,每一程都有向導簽名,以示證明。368個日日夜夜,每天平均走75里路,每天寫一篇報道、一篇日記。幾乎每天只能睡3個多小時,身體逐漸虛弱。途中曾得了疥瘡、眼疾、肝腫大、膽囊炎、腿疾、腰肌勞損等,有時發高燒或累至昏迷,被救醒來后還是按日程堅持走,他受的外傷更多。在遇到這些困難時,沿途各地的干部群眾架著他走,許多醫生也跟著邊走邊為他治療。他繼紅軍之后第一個翻越長征途中全部雪山,第一個橫穿草地中心沼澤地。在草地沼澤地,羅開富還險些遭遇“滅頂之災”。

  1985年8月10日,羅開富一行10人帶著電臺、發報機、發電機、天線鋼支架、柴油、帳篷、米面油鹽、做干柴火用的干牛糞等用品走進了草地。8月17日,10人全都陷進日干喬沼澤地的泥潭。情急之下,陪同羅開富的紅原縣時任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阿塔爾都準備寫遺書找塑料袋裝了。好在后來大家靠著一頭牦牛向潭外爬,陸續脫了險。

  脫險后,羅開富一行所帶的鹽巴、面條、作柴火用的干牛糞都泡濕了。他們劈了床板和幾截木頭,用僅剩的幾根臘肉骨頭熬泡過水的面塊吃。他們還到麥曲河里用小刀綁在拐杖上戳魚,切塊生吞。“可不是就著芥末吃的那種生魚片啊。難以下咽的,別以為我們享受了美味。”羅開富說。直到8月22日,班佑寨的兩名藏族婦女送來兩大筐干牛糞和一小包鹽巴,還有一些酥油、糌粑等,大家才算解了困。當大家喝上燒開的有鹽味的茶湯時,本來已被饑餓和缺鹽折磨得連講話的力氣都快沒有了的一位向導秋托突然喊了起來:“啊!終于回到了人間!”

  這是羅開富徒步重走長征路途中最兇險的一次遭遇,也讓他對長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重走長征路,完全改變了我的世界觀,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是一次靈魂的凈化,也讓我進一步認識到:我們黨和軍隊在經歷了這些艱難困苦后,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走出草地后,中央軍委給羅開富發來賀電,希望他繼續學習和發揚紅軍精神,克服一切困難走到吳起鎮。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王新生這樣評價羅開富,“他是世界上唯一將學習、研究和踐行長征精神結合起來的人。重走長征路就是要傳承長征精神,必須身體力行,走進當年紅軍的世界”。

  歷久彌新長征情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羅開富能夠完成徒步重走長征路的壯舉,并且數十年如一日踐行長征精神,與他濃厚的長征情結密不可分。

  1961年,羅開富參軍入伍成為一名鐵道兵,后來又成為一名宣傳干事。他曾在江西、貴州、云南、四川等地修鐵路,這些線路正是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他見到許多當年留下來的老紅軍,聽到許多長征故事,也到過許多烈士墓祭奠,心情激動,很想寫下來。這是羅開富長征情結的萌發點。

  1983年,羅開富向報社提出了徒步重走長征路的書面報告,以此迎接和紀念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報社同意后,羅開富多年的夙愿得以實現。

  2001年,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59歲的羅開富從北京紅樓出發,歷時近3個月,采訪調研19處革命圣地。“寫稿一定要到現場去,這是我在新聞寫作中始終堅持的原則。”羅開富說。

  這一年,羅開富所寫的《革命圣地踏訪記》系列作品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評。紅軍長征出發地江西省瑞金市在致《經濟日報》的感謝信中這樣寫道:貴報精心策劃、隆重推出的系列報道——革命圣地踏訪,在眾多新聞媒體中獨樹一幟、膾炙人口,體現出中央級媒體的力量和風范。“革命圣地踏訪”以其對歷史的深情回顧、對現實的密切關注,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所走過的光輝歷程。可以說,這一組大氣磅礴的報道,是我國新聞戰線獻給黨八十歲生日最為厚重、最為精彩的禮物之一。羅開富也被瑞金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

  2001年,《革命圣地踏訪記》獲得中國新聞獎系列報道一等獎;2002年,羅開富的論文《怎樣寫好重大題材的報道》獲得中國新聞獎新聞論文一等獎。至此,羅開富成為我國唯一連續兩年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記者。

  除了多次重返長征路調研采訪外,應中央部委、省市機關和大專院校等之邀,羅開富多次以講黨課、作報告、開座談會等形式宣講長征精神。

  踏訪歸來勤著書

  由于紅軍長征歷時長、規模大、行程遠、部隊行軍作戰變動頻繁,許多史實有待進一步收集整理核實。羅開富在歷次長征路采訪調研中,收集當年紅軍留下的大量實物和沿途百姓的口頭記憶。

  受楊成武委托,羅開富測量了紅軍爬過的雪山海拔高度并在《經濟日報》上公布。紅軍翻過的雪山有20多座,在近百位藏族、羌族、漢族同志的幫助下,他丈量了紅軍翻越的雪山埡口的海拔高度。其中,最高的是長板山,主峰海拔4800多米,紅軍爬過的埡口海拔4445米。

  尋訪散落在長征沿途的老紅軍及其后人,是羅開富每次踏訪長征路都要做的事。“2017年1月份在習水縣尋訪時得知,一位叫吳貞和的傷員因傷勢太重后來留在當地生活,我找到了他的小兒子,在他的帶領下給吳貞和的墓獻了鮮花。臨行前,我把印有‘經濟日報’字樣的一件T恤衫贈送給這位老紅軍的后人,因為我是《經濟日報》一手培養出來的記者啊。”羅開富說。

  第二次重返長征路時,他還考證清楚紅軍強渡赤水究竟經由幾個渡口。

  長征沿途地區的發展變化也是羅開富關注的重點。2009年,羅開富在領到退休證后的第4天,在志愿者的幫助下,第三次走上了長征路采訪調研。5月份,羅開富在烏江渡口采訪時發現,由于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江里水量明顯減少,同時一些村民的住房遭到非法拆遷,當年用來護送紅軍渡江的渡船船板也在強制搬遷時遺失,紅軍后代的生活異常艱苦。出于一名人民記者的正義感、責任感,他在中國經濟網等媒體發表了《烏江渡口的呼聲》一文,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及當地政府的重視。

  以發表過的作品、書寫的日記和整理的資料為素材,羅開富先后結集出版了多部長征題材的作品,成為紅軍長征史料的重要補充。

  踏遍青山心不老。重走長征路成就了羅開富,滋養了羅開富,讓他經受了長征精神的洗禮,成為中外新聞史上一個坐標式的人物。羅開富也把重走長征路的珍貴經歷作為最大的人生財富,以學習、弘揚和踐行長征精神為己任,傾注了數十年的精力和心血,并至今孜孜不倦。

  采訪結束時,羅開富告訴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我堅信我的工作是有意義的,因為長征精神永不過時!”(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亮 楊開新)

(責任編輯:梁靖雪)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专干国产老熟女视频中文字幕 | 日韩gv国产gv欧美旡码 | 亚洲一区在线尤物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 | 亚洲五月天婷婷中文网站 | 亚洲不卡在线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