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珠海航展,是中國自1996年舉辦航展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
在11月16日~18日的珠海航展專業日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240余項最新科技成果,特別是首次和公眾見面的100多項成果,引起了航空航天專業人士和社會媒體的極大興趣。
一位來自加拿大使館的人士在看完集團公司展區后,如此評價道:“這是我第一次來珠海看航展,它的規模比我想象中的大得多。特別是中國航天,有很多展品我都沒有聽說過更沒見到過。的的確確,我感受到了中國航天快速發展的步伐。”
“嫦娥” “長征” “天宮”
真個不一般
集團公司的宇航產品,如“神舟”、“嫦娥”、“長征”等,一直都是國人心中響當當的民族品牌。本屆航展上,它們以更加龐大的陣容精彩亮相,吸引了無數關注的目光。
近4000平方米的展廳里,天宮一號1:1的高仿真模型及未來的空間站模型氣勢恢宏,直觀地描摹了我國載人航天后續工程的絢麗圖景。
這里也是參觀者最先駐足的地方,他們對這個明年即將發射的目標飛行器充滿了期待。一位白發蒼蒼的大爺略顯激動地說:“航天事業讓我們感到了祖國的強大。要是能有機會看到‘天宮一號’的真實面貌,那是再好不過了。”
進一步了解航天、進一步體驗航天,擁有這樣期待的觀眾不在少數。珠海航展開幕當日,航天員楊利偉、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一來到集團公司展區,就被里三層外三層地圍了起來。大家都希望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和這些航天英雄們合張影。
就連來自歐洲宇航防務與航天公司阿斯特里厄姆公司的亞洲大客戶經理Thierry Caussin也被這種情緒所感染。這位客人在中國未來的空間站模型前端詳很久。他說,珠海航展上中國航天的開放姿態促使他作更深層面的思考。
在“天宮一號”模型旁邊展出的,就是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的探測器,特別是月球著陸器、月面巡視器、采樣返回器,清晰地展示出我國未來的探月步伐。來自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的一位專業觀眾看后流露出羨慕的神情,謙虛地表示要學習中國航天不斷探索的精神。
從廣州趕來的王先生今年82歲,坐在輪椅上由兒子推著來到集團公司展區。看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未來的空間站模型后,老人家熱淚盈眶。回憶起自己當年從事軍工事業的激情歲月,他說:“來一趟不容易,能看到中國航天的發展備受鼓舞啊!”
同樣讓國人感到自豪的還有“天宮一號”對面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兩年來,人們從媒體上感受到了長征火箭發射的頻繁。但很多人并不清楚,長征火箭家族的成員有這么多。
即將于2014年實現首飛的新一代大運載火箭“長征五號”模型高高地矗立著。“長二F”、“長三甲”、“長四乙”等白色箭體模型緊隨其后,一字排開,場面蔚為壯觀。很多電視媒體在采訪時,都有意識地將長征火箭或者“天宮一號”的模型作為背景。
一位來自秘魯的客人在參加完開幕式后匆忙離開。他拖著行李箱特地到集團公司展區轉了一圈,并在長征火箭前駐足留影。
“天地一體化”
興趣點很多
此次航展上,眾多國產應用衛星也高調亮相。通信衛星、導航衛星、氣象衛星、海洋衛星、資源衛星、科學試驗衛星,名目極其繁多,讓人眼花繚亂。
工作人員張慶亭負責天地一體化沙盤的講解。這個沙盤直徑達7米,直觀地顯示了所有應用衛星的工作情景。因為沙盤上有綠地、森林、海洋、衛星等,非常吸引參觀者的目光。
在“天地一體化”沙盤旁邊展示的北斗導航星座沙盤也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拍照和詢問。“我們真切地感覺到‘北斗’在國民心中的影響力。”面對參觀者對北斗導航系統的未來應用以及價格、精度等方面的眾多詢問,工作人員感慨道,“這反應了公眾逐漸體驗到航天科技對于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意義。”
通信衛星、氣象衛星、海洋衛星、資源衛星也吸引了許多行業用戶和業內人士。通過交流,工作人員感受到了衛星的市場潛力。
來自電力系統的一位人士在看完資源衛星模型和三維影像后,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據他講,他們一直很苦惱如何利用遙感影像解決電力系統布線難的問題,如此一來,就可以將人力從野外勘察中解脫出來。而資源衛星三維影像恰恰為他提供了一個滿意的答案。
有些專業人士還帶了孩子前來觀展。和大人們的視角不同,孩子們對返回式衛星和希望一號小衛星的興趣更大。
也許,他們并不能清晰地明白返回式衛星的含義,但重達70公斤的太空南瓜已經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看到如此巨大的南瓜,不相信是真的,一定要親自近距離觸摸一下。在確認是實物后,無不發出驚奇的感嘆,并競相與這個“大塊頭”合影。
希望一號小衛星是我國首顆青少年科普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免費為廣大青少年量身定制。當得知上面搭載的“天圓地方”五色土實驗設想創意是由一位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小姑娘想出來時,8歲的毛毛在那看了又看,不愿意離開。陪同前來的媽媽介紹說,毛毛對無線電和航天特別感興趣,聽說展區將通過希望一號衛星與世界各地的無線電愛好者開展無線電通聯活動,一定要來看看。(索阿娣)
北斗導航星座讓人流連
“天宮一號”聚人眼球
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探測器前參觀這們駐組足
(責任編輯:劉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