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場薪火相傳、接續奮斗的接力跑,那么,從1996年《質量振興綱要(1996年-2010年)》到2012年《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再到近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則是一場邁向質量強國的接力跑。當前,中國質量發展挑戰與機遇并存,亟需重構中國質量發展的新體系、描繪中國質量發展的新藍圖。《綱要》的發布,不僅為新時代中國質量發展舉旗定向,也為質量強國建設指路引航!毒V要》不僅提出了面向新時代的新思想、新目標,更系統化設計了邁向質量強國的新路徑,標志著中國質量邁向新時代的新體系已經形成。
《綱要》確立了新時期質量工作的全新方位。貫穿整個《綱要》,這一新型國家質量體系主要涵蓋了質量供給體系、質量基礎設施體系和質量治理體系等三大體系。更適配的質量供給體系要靠質量競爭力強的產業體系來支撐,質量發展核心動力源自創新,離不開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支撐,更離不開支持與保障體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一新型國家質量體系又涵蓋了產業、創新和保障這三大體系。其中質量競爭力強的產業體系是質量強國建設的根本,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是質量強國的核心動力和重要支柱,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體系是質量強國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礎。
質量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是質量強國的根本
質量興則產業興,產業興則國家興。質量強國建設,關鍵在于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為核心的產業做優、做強。加快推動產業質量升級,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盡快形成產業的國際比較優勢,是質量強國的重要使命!毒V要》對產業體系覆蓋面齊全,涵蓋了產業基礎、傳統制造業以及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同時,針對產業體系的發展目標明確,表現在著力增強產業質量競爭力,質量競爭型產業規模顯著擴大,建成一批具有引領力的質量卓越產業集群。
一是要著力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產業競爭力的形成,關鍵是質量和效益,是品牌影響力和比較優勢。質量和效益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品牌影響力和比較優勢則決定了在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質量不好則效益必受影響,效益不好則難以獲得持續的研發投入實現質量升級。要牢牢抓住質量和效益這兩個關鍵變量,加快把產業從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轉移,通過產業質量升級和效益提升全面提升競爭能力,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這既是建設質量強國的重要路徑,也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質量支撐。
二是要強化制造業為核心的產業質量提升。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產業是國家的命脈,任何時候中國都不能缺少制造業。一方面,要實施傾斜支持方式,重點支持數控機床、高端檢驗檢測儀器等裝備制造業,以及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工業軟件等量大面廣的產業基礎提質增效,做到核心技術完全自主可控。另一方面,要盡快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縮小制造業與金融、互聯網等行業的利潤差距,增強民營企業家投資制造業的信心。力爭在質量強國建設期,不斷強化以制造業為核心的產業質量提升,打造完全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制造產業鏈和供應鏈,形成一批強大的世界級制造企業,更好保障產業和國家安全。
三是要突出差異化與協同化發展的路徑。對于傳統制造業,要以實現質量技術突破創新為核心,通過提升質量和效益驅動產業轉型升級。針對戰略新興產業,要以實現產業技術占據國際領先地位為核心,提升對產業鏈高附加值端的控制力,通過標準領跑帶動產業鏈整體質量升級,F代產業體系的構建,一方面要求建立質量優良、結構合理、配置有效的科技、金融、人才等相關優質要素,強化要素之間的協同機制,提高要素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全產業鏈各節點質量效益發展水平的監測,通過產業鏈協同化形成鏈式反應,打造一批具有引領力的質量卓越產業集群,實現全產業鏈質量協同發展,提升產業鏈整體質量水平。
高效協同的質量發展創新體系是質量強國的支柱
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產業質量競爭力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完全自主可控,均離不開創新。作為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創新這一關鍵詞貫穿于全部《綱要》,《綱要》中有兩個條款專門講創新,分別是:“增強質量發展創新動能”和“加快質量技術創新應用”,彰顯了變革創新在質量強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構建高效協同的質量發展創新體系,將為質量強國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科技創新與管理創新深度聯動。評價產品的質量,靠的是性能、功能、可靠性、安全性等固有特性,產品的關鍵固有特性主要取決于技術水平,靠的是科技創新。而這種科技創新是否可持續,根基是否牢靠,則離不開管理創新,管理創新決定了運行效率和效益。一方面,要通過關鍵、重點產業的基礎性、原創性技術研究,打通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質量瓶頸,彌補質量短板,做大做強質量長板;另一方面,要通過管理創新,提高企業運行效率,形成對技術創新的良性支撐。通過科技創新與管理創新強強聯動,合力打造中國質量新優勢。
新技術新方法賦能質量創新。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演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方興未艾,為加快質量科技創新與管理創新提供了新的途徑。深度融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方法,以數據要素賦能系統性、革命性、群體性的質量技術突破和產業變革,成為驅動質量強國建設的關鍵要素。要深入拓展大數據驅動的質量管理技術在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應用,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方法與傳統制造的融合,推動傳統制造工藝能力提升,建設數據驅動的全面高效質量管理決策支持能力,實現需求精準感知、系統精益優化、過程精確控制和要素精細管理,形成質量創新合力。
構建持續迭代的協同創新機制。螺旋上升是產品質量產生、形成、實現的客觀規律,產品質量的創新發展,需要久久為功。一方面,要通過不斷循環迭代,構建正向反饋閉環,促進多樣化、高附加值產品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另一方面,加強創新發展與質量提升的協同,將“0到1”的創新和“1到N”的質量提升緊密銜接,實現“0到N”的貫通,推動質量鏈與創新鏈、價值鏈對接。另外,要加強政產學研用的深度協同,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激活質量改革創新源動力,加快技術研發、標準研制等質量創新成果的產業應用落地,以創新質量的提升推動質量創新。
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體系是質量強國的基礎
建設質量強國,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增強產業競爭力,實現產品質量提檔升級等關鍵工作,均需要以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體系為基礎。推進質量治理現代化,著力構建質量社會共治的新格局,需要在質量文化建設、質量制度創新、全民質量素養提升等多方面不斷強化,以營造政府重視質量、企業追求質量、社會崇尚質量、人人關心質量的良好氛圍,筑牢質量強國的發展環境基礎。
增強國貨意識,營造“愿用、敢用”的市場氛圍。質量文化是參與質量實踐活動的個人、群體乃至整個社會在長期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一種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新的時代,要將宣傳國貨、重視國貨的情懷與質量文化緊密關聯起來。盡管近年來中國制造產品質量整體水平提升很快,在高鐵、通訊設備、特高壓輸變電裝備等領域甚至全球領先,但是“不敢用、不愿用”國產品牌的現象依然大量存在。好的產品,往往都是在不斷用、反復試的過程中,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因此,要多措并舉,營造“愿用”和“敢用”的市場氛圍,面向廣大消費者和工業企業,樹立支持國產品牌的強烈民族意識,對國產品牌多一分信心、耐心和包容心,讓我們的內循環市場成為培育國產品牌發展的沃土。
創新多維度質量制度,優化質量發展環境。制度建設是優化市場環境、支撐創新體系構建、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和推動質量強國戰略落地的最重要保障。面對宏觀經濟下行導致的市場主體活力不足等問題,新時代質量強國建設更加強調通過制度創新強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要通過覆蓋供給側和需求側的質量法治建設保安全,通過融合質量分級、政府采購、融資增信體系等多形態的政策制度創新樹標桿。同時,健全跨地區跨行業、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質量監管機制,提升技術、金融、物流等配套服務的專業化水平,為質量發展的迭代創新構建良好環境,支撐企業對接現代化產業發展需求,實現高質量轉型升級。
打造質量人才新紅利優勢,為質量強國提供發展動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建設質量強國離不開高素質質量人才,在人口紅利優勢逐漸喪失的當下,壯大質量人才隊伍,提升質量人才素養,將會為質量強國建設提供源源不竭的發展動能。為此,要加快健全開放包容、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多層次質量人才建設體系。一方面,要通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吸引優質人才流向制造業;另一方面,對接國際化高端質量人才培養需求,高校、科研院所、工業企業等多方聯合,共同構建涵蓋質量專業化人才與“質量+”復合型人才的多層次、多元化人才教育體系與職業培訓制度,著力培養質量專業技能型人才、科研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打造質量人才新優勢。
質量強國建設,貴以恒、重在行、強于新。加快質量強國建設,必須立足于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圍繞《綱要》中明確的新思想、新目標、新路徑,堅持貫徹落實新時代質量強國建設的各項舉措,構筑新型國家質量體系,在實踐中隨時代發展不斷豐富其內涵,匯聚全社會各方力量,共同推動我國盡快邁向質量強國,為我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注入強大動力。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質量發展研究院院長 林忠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