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走中國特色食品安全治理之路

2020年08月27日 22:16   來源:中國市場監管報   

  中國自2010年成為最大的食品生產國和消費國之后,食品質量明顯提升,食品安全標準持續提高,食品安全態勢穩定向好,日益茁壯的中國食品產業正在為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現代化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運用北斗定位系統跟蹤奶源,使用5G傳輸請北京的專家視頻診斷貧困村里莊稼的長勢,搭載區塊鏈技術保證每一顆柚子都有自己的身份證……聰明的國人把最新的科學技術最快地嫁接到食品領域,使我國的食品安全有了現代科技的推動和保障。

  “尚德”和“守法”相結合

  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農業文明里,“食品安全”概念從來都包含“food safety”和“food security”兩個含義,前者強調食品對人類健康的重要,后者則與意識形態、戰略戰術密切聯系。不管是《管子·牧民》中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還是毛澤東同志所說的“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手里有糧,心里不慌”,都是在強調食物供給(糧食安全)對于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礎作用,對于治國安邦、內政外交的戰略作用。

  在我國即將告別絕對貧困,整體走向全面小康的今天,黨和政府把“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作為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寫進國家發展規劃,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執政理念的重要體現。這是食品安全社會治理要“尚德”的主要出發點和立足點,是中國人食品安全觀念幾千年一以貫之的核心理念。

  現代食品工業是個龐大、復雜、精密的產業體系,是個匯聚眾多學科門類、又時刻運動變化的社會生態。當代我國的食品安全只靠思想教育、道德培養無法保障,必須有嚴密的法律法規護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高度重視食品安全,早在1995年就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在此基礎上,2009年2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并在同年6月1日正式實施,食品安全依法治理翻開了新篇章。

  2013年12月,在當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四個最嚴”要求,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正是秉持“尚德守法”、德法兼施、標本兼治的治理思路,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形勢迅速好轉,基礎不斷鞏固。

  行政監管和社會治理相結合

  《尚書》中就有“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的政務建議,賈思勰《齊民要術·序》稱“舜命后稷,食為政首”,又把這一理念和治理模式推到上古五帝時代。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把管理糧食生產、保證人民食品安全作為施政者責無旁貸的政務責任之一,放在諸多政事的核心位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不管是先后設立糧食部、農業部,還是專門成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及其辦公室、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及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中把食品安全管理職能賦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都延續了自覺承擔食品安全治理的政府責任這一古老傳統,承擔了食品安全監管的使命任務。

  “食品安全,社會共治”也是多年來形成的共識。《食品安全法》第一章明確提出,“食品安全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控制、社會共治”,在對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縣級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監管責任進行嚴格規定的同時,對食品生產經營者、食品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和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個人的權利、義務又做了詳細說明,并要求“對在食品安全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政府領銜,社會共治,顯示出食品安全社會治理“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文化的一部分。堅持這一正確方向和道路,是實踐給我們的啟示,也是新時代的召喚。

  弘揚文化和發展產業相結合

  我國有14億人口、56個民族,有豐富多樣的食材,有各種各樣的食品生產、加工工藝,是名副其實的食品大國。飲食文化成為中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在業內公認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非法使用添加劑、食品欺詐等。這些食品安全風險因素主要靠標準的制訂和堅守來控制,和產業規模、產業集中度,以及生產工藝、食品品種等,沒有直接的沖突。近些年,我國食品供應水平快速提升,品種日益豐富,標準日益嚴格。食品的總體合格率大幅度提升,絕大多數食品的合格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乳制品合格率甚至數年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食品安全狀況明顯進步,兒童發育狀況越來越好,全體國民的預期壽命越來越長。雖然讓監管工作頭疼的“小散”仍然存在,“亂低”卻有了根本扭轉。

  食品安全治理實踐告訴我們,中國的食品安全非常必要也完全可以從本國實際出發,兼顧高標準和多樣性,既能保證消費者的飲食安全和健康營養,也能弘揚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

  吸納就業和提升素質相結合

  我國有幾十萬家食品生產企業和食品小作坊,有各種類型的食品經營企業,從事食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工作的人員有數千萬。如果說就業是民生之本,那么對中國來說,食品就是就業之本,是基礎的基礎。食品安全治理必須要面對這一基本實際,要從這一基本實際出發。

  由這一實際和特點所決定,對從事食品生產的普通勞動者的專業培訓、科普教育既非常重要,又非常困難。所謂重要,一方面是因為食品行業供應中國人每天所必需的飲食,既要充分,又要安全,這些工作不能有半點馬虎;另一方面是因為食品行業門檻低,從業者眾多,且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小微企業,吸納的就業人群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通過提升他們的專業水平、科學素養,直接補上了國人文化科學水平的短板。所謂困難,是因為食品行業鏈條太長,點散人雜,用傳統的方式難以組織。我們應切實認識食品行業在民生就業方面的基礎作用,避免盲目模仿其他國家的模式簡單化合并、裁撤,也要大力加強對食品從業者的食品安全教育培訓,特別注重用新技術、新渠道、新方式傳播新內容、培育新業態、創造新崗位。

  科技賦能和萬眾創新相結合

  人類社會發展進入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信息時代。當某個產業或企業運用互聯網理念、工具或技術時,哪怕是一個具有千百年歷史的古老產業,也會生機勃發,迅速駛入快車道。早在宋代,中國人就發明了豆醬,成為中餐的重要調料。但直到一千年后的今天,“老干媽”辣椒醬才插上網購的翅膀,飛向全世界,被網民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大規模地運用于全產業鏈,成為中國食品產業發展的一道風景。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激勵下,借助科技、資本、體制機制的力量,中國的食品產業進入了創新的爆發期。從遠程養殖到智慧農業,從太空育種到沙漠種稻,從衛星定位到數碼溯源,從智能倉儲到冷鏈配送,我國食品產業在農地不斷減少、環保約束趨緊、人口持續增加、標準日益嚴格的情況下,靠科技創新走到了世界前列,為全面小康社會和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了強大支撐。

  近年來,不少地方市場監管部門運用區塊鏈技術鎖定問題食品生產環節,運用大數據排查和預測問題食品,運用人工智能監測學校食堂、餐飲后廚,在諸多新技術應用上推動了智慧監管。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安全治理之路正散發出勃勃生機。(中國經濟網總裁 王旭東)

(責任編輯:楊秀峰)

精彩圖片

走中國特色食品安全治理之路

2020-08-27 22:16 來源:中國市場監管報
查看余下全文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亚洲欧美卡通在线一区 | 精品少妇性服务中文字幕 | 一本大道AV伊人久久精品 | 夜色福利美女曝乳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颜射在线 | 亚洲欧美V国产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