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18日訊 一項上千萬人參加的食品安全網絡知識競賽答題情況顯示,多數答題者存在食品安全認知誤區,某些誤區甚至是可能導致生命危險的重大隱患。
6月10日,由國務院食品安全辦指導的食品安全網絡知識競賽在支付寶“答答星球”、微信“食安查競賽”小程序上線,開賽僅7天,就吸引1200萬人參賽,答題次數突破17億。
“因為是有獎競賽,相信參賽者都是比較認真的,但很多原以為是送分的題,錯誤率依然驚人。一些錯誤認知如果付諸實踐,輕則造成疾病,重則可能造成不可逆損傷甚至死亡”,在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場活動上剛剛做完主題發言的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鐘凱博士向記者坦言。
經初步梳理,有以下六個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
問題一:霉變甘蔗芯發紅,誤食神經損傷重。
(紅心甘蔗)
超過51%的答題者對霉變甘蔗的危害性認識不足。
民間就有“清明甘蔗毒過蛇”的說法。1972年3月,我國首次出現食用霉變甘蔗中毒報告,36人中毒,其中3人死亡。專家指出,如儲運不當,甘蔗在一定溫度下容易產生神經毒素3—硝基丙酸,一般表現為甘蔗肉芯發紅。毒素一旦進入人體會被迅速吸收,引起廣泛性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如救治不及時,中毒者會出現呼吸衰竭而死亡,致死率達10%以上,即使搶救過來,也會留下嚴重后遺癥。
問題二:自制藥酒要小心,養生不成反喪命。
(短柄烏頭)
近40%的答題者認為家庭自制藥酒可以放心飲用。
我們國家一些地區有自制藥酒的習俗,經常添加烏頭、附子等中草藥。專家指出,這些草藥中含有烏頭堿,是一種具有神經興奮作用的劇毒物質,會對人體神經系統和心血管造成嚴重損害,輕則四肢麻木,重則死亡。
2018年5月,重慶市璧山區某居民在舉辦生日宴席時,帶了自制藥酒在席間飲用,隨后飲酒者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癥狀,最終造成15人中毒,其中5人死亡,就是因為泡制藥酒時加了短柄烏頭。
(烏頭的超強毒性使其在《延禧攻略》《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古裝影視劇中頻頻上鏡)
問題三:路邊蘑菇不要采,個人經驗不可靠。
(部分毒蘑菇)
毒蘑菇真的是一個老話題了,近年來社會各方大力宣貫,不可謂不下氣力。但在本次競賽中,還是有36%的答題者認為形狀、顏色普通的野蘑菇就是安全的。
每年我國因誤食毒蘑菇死亡的人數居高不下,堪稱頭號殺手。很多人僅從外觀來判斷野蘑菇是否有毒。其實,蘑菇毒性與顏色、外觀、形狀毫無關聯,很多毒性很強的蘑菇看起來平淡無奇。歸根結底,對普通人來說,與其去研究判斷野蘑菇是否有毒,不如就記住一條:不吃。
問題四:野生河豚毒性強,高溫處理也白忙。
。ㄒ吧与啵
野生河豚有毒基本上大家都很清楚,但把問題再延伸一步——高溫烹制后的野生河豚是否還有毒?可以看到,有23%的答題者誤認為經過高溫處理后就沒問題了。盡管比例不高,但考慮到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很小的比例也蘊含著較大的安全隱患。
我國自古就有“拼死吃河豚”之說,美食大神蘇東坡盡管深知“河豚藥人”,還是寫下“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但濃濃詩意難抵重重殺機,研究發現,河豚毒素耐熱,100°C持續加熱8小時都不會被破壞,所以千萬不要認為煮熟燉爛的河豚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問題五:發酵米面被污染,尚無特效解毒藥。
(吊漿粑)
高達69%的答題者對家庭自制發酵米面食品的風險和危害較為陌生。
此類風險往往與一些地方特色食品相關,如吊漿粑、酵米面等,其制作需要長時間發酵或浸泡,過程中一旦被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污染,就容易引起中毒,且無特效解毒藥物,致死率高達40%—100%。2018年10月,廣東省河源市一家三口因食用了被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污染變質的河粉,造成2人死亡。
問題六:長期食用土榨油,致癌隱患令人憂。
(土法榨油作坊)
統計顯示,73%的答題者對土法榨油存在認知誤區。
近年來一些地區出現傳統土法榨油,現榨現賣,以新鮮和原料自選為賣點,看似更有營養和安全保障,其實恰恰相反。首先是原料,很多原料看似新鮮,但像微小霉變帶來的黃曲霉毒素風險,單憑肉眼并不容易識別。其次是工藝,土榨油制作要進行高溫處理,易產生苯并芘等強致癌物,而作坊式的加工設備往往并不具備控制有毒有害物質的能力,長期食用致癌物超標的土榨油危害巨大。
記者還了解到,除上述六個易產生嚴重后果的問題外,競賽還反映出不少公眾食品安全認知誤區:(1)一些陳年老謠依然很有市場,如71%的答題者覺得速生雞是激素催出來的,61%認為催熟果蔬會讓孩子性早熟。實際上,速生雞是動物育種和科學飼養相結合的科技成果,而催熟果蔬的原理和在家用蘋果、香蕉催熟柿子的道理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安全風險。(2)養生類謠言迷惑性最強,50%以上的人依然認同菠菜補鐵、喝茶排油、豬蹄美容、牛奶助眠等缺乏科學依據的養生“常識”。(3)53%的答題者認為“零添加”“純天然”的食品更安全健康,混淆了“食品添加劑”和“非法添加物”的概念,實際上正確使用食品添加劑不僅不存在風險,還會提高食品安全保障系數。
鐘凱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競賽暴露出一些突出問題,但應該看到,近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公眾食品安全科學素養明顯提升,像喝咖啡致癌、紅棗海鮮同吃中毒、榴蓮可樂同吃中毒等謠言已基本沒什么破壞力”。鐘凱還表示,“這次競賽是政府部門和互聯網平臺通力合作、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的一次成功嘗試,一周時間上千萬人參與,通過轉發覆蓋人群過億,這是傳統科普方式做幾年也達不到的,希望看到更多平臺參與進來,把這種科普創新機制長期保留下來!
據悉,食品安全科普知識競賽是2019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重點活動之一,將于6月23日24時結束,公眾可通過支付寶“答答星球”和微信“食安查競賽”小程序參與,并有機會獲得答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