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企業調研行:柳工移山

2022年04月18日 07:31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60多年前,借“愚公移山”之意,取名為“移山”的中國第一臺推土機,曾在廣西中部的一家地方國企——柳工生產。這家1958年從上海搬遷到柳州的老國企,由此揚名全國。

  斗轉星移,風雨兼程。柳工人以愚公移山精神創造中國裝備制造業一個又一個奇跡:廣西及全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家上市企業;生產出中國第一臺輪式裝載機、第一臺鉸接式裝載機、世界首臺高原型輪式裝載機;第一臺商用5G智能遙控裝載機、首臺20噸級純電動挖掘機誕生于此;行業率先首發無人駕駛設備,首臺電動裝載機銷往海外……2021年雖受疫情影響,柳工的業績依舊亮麗:裝載機國內占有率雄踞行業第一,銷量全球第一;海外收入跨越5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66%。

  2021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柳工考察,對柳工的探索發展給予充分肯定。總書記強調,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都離不開制造業,要在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上繼續下功夫。

  親切的關懷,殷殷的囑托,堅定了柳工錨定更高目標,推動產業優化升級,追求科技自立自強的信念。

  迎著初春的陽光,我們深入柳工采訪,看它如何咬釘嚼鐵、爬坡過坎,如何不斷移除制約企業發展的技術瓶頸、轉型壓力、市場挑戰、人才短板、制度束縛等一座座“大山”,在堅守初心、砥礪奮進中,闖出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自主創新,移技術壁壘之山

  這一次,記者真切地聽到了自己的心跳。

  密閉下的柳工全球研發實驗中心半消聲實驗室,靜得可聽到心跳聲,只有25分貝。深夜,戶外聲音也不會低于40分貝。車在高速行駛時,車內風噪聲音接近70分貝。

  70分貝,正是柳工電動裝載機駕駛室的聲音值,比最嚴苛的歐盟標準還要低10%。

  聲音大小能證明什么?“一個鋼鐵大塊頭,能把噪音降到如此低程度,體現了一家裝備制造企業精細的正向設計能力與高超的仿真分析能力。”柳工全球研發中心實驗中心總監黃遂說。

  就在這個實驗室,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電動裝載機前,仔細詢問產品研發以及實驗室對外開放等情況。

  能引來總書記的目光,不僅因為這里有先進的實驗技術,率先開展了工程機械聲品質研究,率先推出了大型商用電動化裝載機消音系統,更因為這里是柳工科技創新的縮影。

  柳工創業初期,別說創新,就是拿一個現成的機器測繪再仿造,都需要技術人員花費大力氣。這樣制造出來的機器,因為工藝、鑄造等不過關,可靠性、穩定性往往大打折扣。抄都抄不好,學也學不全,可以形容柳工起步時的尷尬。

  習近平總書記在柳工考察時指出,只有創新才能自強、才能爭先,要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給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堅定了柳工努力攀登技術高峰,爭做行業領先者的決心和信心。”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曾光安這樣說。

  總書記的話,有著穿透時空的力量。初創時的柳工已經意識到,產品質量和技術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但是,這些花錢買不來,合資請不來,降價換不來,只有苦練內功,才能培育創新基因。

  “當時我們處在西方嚴密技術封鎖中,難題如巨石壓頂。很多零部件都要請人家做,油封、高壓管、液壓泵等都沒見過,技術人員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研發。”88歲高齡的柳工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沛在接受采訪時說。

  靠著上海老師傅的經驗和一股不服輸的勁頭,柳工沖破技術壁壘,于1966年研制出新中國第一臺輪式裝載機——Z435,首先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

  技術突破那么難,能不能直接買過來?柳工嘗試過,也嘗到過甜頭。

  1986年,柳工集團原副總工程師、技術中心總監謝萍剛參加工作,就趕上了企業引進技術。那一年,在原機械工業部牽頭下,包括柳工在內的十幾家企業,聯合引進世界工程機械巨頭卡特彼勒的技術。當年,卡特彼勒966D裝載機技術正式引入柳工。

  通過消化吸收,柳工很快就推出了自己的裝載機——柳工ZL50C。據統計,這一機型推出30多年間,5噸系列裝載機銷量長期排在行業榜首,成為柳工的當家“名旦”。除了銷量外,該型號裝載機還創造長達30多年的使用壽命紀錄。

  “技術引進效果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問題。”謝萍坦言,因為國內油品質量不過關,原機油缸用一個星期就壞了。又因為原材料問題,零部件受壓膨脹后間隙大小不一,影響設備使用。研究人員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斷被動改進設計。

  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開闊了企業眼界,洞悉了行業大勢,卻也給柳工上了一課:如果拿100萬元引進技術,還得再配套300萬元做消化吸收。綜合看,引進技術的成本很高。

  “即便如此,拿到的并不是最新技術,合資方依然遮遮掩掩。技術交接過程中,我們只能與被稱為‘萬金油’的外方營銷人員接觸,從來見不到真正的核心專業技術人員。”一位曾經參加技術引進的工作人員回憶說。

  過往的經歷,不斷敲打著柳工人的自尊心: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討是討不來的,一定要靠自己研發,一定要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整車技術上,學習和跟隨都如此困難,零部件自主創新之路更是步履蹣跚。

  “你能想得到嗎?”謝萍說,上世紀90年代,柳工裝載機已出口海外,但在國外還往往看到這樣的景象:兩輛柳工裝載機并排站立,一輛作業,一輛已被拆散,隨時為作業機維修提供零部件。

  制造水平跟不上,即使引進了技術,也引進不了配套,用一臺,拆一臺,如何能夠贏得市場競爭?當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之后,怎么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擺在柳工人面前。

  從哪里開始創新?從客戶需求開始。

  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零部件業務部副總經理蔣拓記得前輩講過這樣一件小事。有一年,柳工剛推出新系列裝載機,邀請海外客戶參觀試用。人高馬大的外國人試用一圈下來,對機器性能很認可,卻毫不客氣地撂下一句話:“這臺機器只有大力士才能駕馭得了。”

  “這反映了一個問題。”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全球研發中心主任林明智說,雖然機器性能完全滿足需求,但并沒有充分考慮駕駛者操縱舒適感,缺乏人機工程技術的應用和體驗。而對國外市場來說,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考量標準,甚至是市場準入指標。

  宏大的問題分解開,是一個個小問題。巨大的機器拆解開,就是一個個零部件。柳工技術人員從一個個結構件入手,從基礎設計入手,從工藝流程入手,逐一破解難題。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如今的柳工,核心零部件體系已在全價值鏈過程中成型,并實現了獨立自主可控,其核心傳動零部件也在柳州完成研發和制造,關鍵核心技術完全自主掌控。

  “自主創新,需要堅守,需要突破,更要舍得投入!”林明智說,為了科技創新,柳工不斷加大研發力度。近5年來,柳工研發經費占公司營業收入比重一直在3%至4%之間。“十三五”期間,柳工研發投入保持年均10%以上增速。

  中國機械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建友認為,與同行相比,柳工研發投入不是最高的,增速也不是最快的,但柳工自主創新有其特點:一是重視創新平臺建設;二是專心在電動化、智能化技術上尋求突破;三是著重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建設。

  柳工還有一個過人之處,就是在市場最低迷、企業最艱難的時刻,依然能保持戰略上的清醒和定力,大力開展技術研發與儲備。

  “要在行業低谷時,搞技術創新,做技術儲備。”柳工相關負責人表示,2014年末,整個工程機械行業都處于市場低迷期,柳工營業收入甚至跌破100億元。但也正是從那個時刻起,柳工在科技創新上的態度是“all in”。

  自此以后,柳工自主創新的動作愈加頻繁。2015年,柳工全球研發實驗中心建成;2016年,柳工組建電動團隊,直接研發中大噸位電動設備;2021年,柳工股份深圳研究院揭牌,開啟柳工智能化創新飛地試點新篇章……

  堅守制造,解多元戰略之惑

  對工程機械行業的堅守,是柳工在移山路上闖關奪隘的底氣所在。

  在柳工全球研發中心的展覽室墻上,排列著17家集團企業的大名、成立年月及核心產品名稱,時間坐標是1998年。當時,我國18個省區市將工程機械作為支柱產業發展,一度形成了1000多家規模以上的工程機械制造企業,其中最大的就是這17家。

  如今,這些企業或破產,或重組,或被兼并,只有其中2家,不僅屹立不倒,反而在市場競爭壓力巨大的工程機械行業,活得有聲有色。

  一家是徐工,另一家就是柳工。

  北看徐工,南看柳工。這2家國字頭工程機械行業龍頭企業,到底做對了什么?

  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工考察調研時強調,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加快發展,努力占領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使我國成為現代裝備制造業大國。

  總書記的話語,高屋建瓴,振聾發聵。不僅對徐工,對柳工及整個裝備制造業來說,是答案,也是號召;是殷切期望,更是目標要求。

  有人的地方,就需要工程機械。柳工基于這樣的站位,定下了長遠戰略:堅守工程機械制造領域,通過幾代人共同打拼,努力成為世界級企業。

  堅守裝備制造業,離不開實踐檢驗。“在行業趨勢下行之時,有的工程機械企業為了尋求出路,什么掙錢就做什么,戰略模糊加上管理混亂,最后自亂陣腳。這對柳工也是一個警醒。”柳工原董事長王曉華說。

  60多年,最艱難的是什么?當記者把這一問題提給柳工的決策者,得到的答案是:抵擋住誘惑。其中,既包括賺快錢的誘惑,也包括擴張的誘惑。這方面,柳工走過彎路。

  10多年前,國內工程機械市場經歷巨變,包括卡特、小松等外資品牌在內,幾乎所有工程機械企業都面臨市場急劇下滑考驗。柳工也不例外。

  2014年,因為經營困難,成立5年多的柳工全資子公司天津柳工機械有限公司宣告注銷,旗下推土機業務由天津平移至柳工在江蘇常州的公司。2015年,因為產業配套等原因,上海柳工叉車有限公司工廠被迫關閉,公司主營業務轉移至山東柳工叉車有限公司。

  至暗時刻,需要的不僅僅是戰略定力,還需要堅定的決策力。

  柳工及時調整止損,通過遷移、整合、關閉等手段,對此前的“攤大餅式”的布局進行收縮和優化,為下一步發展積蓄新動能。

  堅守,不是守舊,不是守成;堅守,要創新,更要升級。

  2000年左右,國產工程機械被國際大牌逼到了墻角,市場份額被極度擠壓。2001年,智能化相關工作被柳工提上日程。

  “當時,還沒有智能化概念,但我們做的遠程管理系統、機電一體化等已經是智能化技術的前身。”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智能研究院院長蔡登勝說,經驗告訴我們,一定要掌控技術話語權。

  如今,走進柳工總部裝配工廠,AGV無人搬運車根據設定線路運送零部件,工業機器人正在焊接和涂裝結構件。這里,每15分鐘至20分鐘就有一輛裝載機下線。

  “等今年8月份燈塔工廠建好,生產效率還會進一步提高。”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裝載機制造公司黨總支部書記彭盛列舉了一組目標數據:燈塔工廠就是全自動無人工廠,全流程機器人操控。建成后,運營成本降低15%,產品制造周期減少40%,設備綜合利用率提升40%,直接勞動生產效率提高22%。

  “智能化工廠還在建,智能化解決方案已開始應用了。”在柳工智慧礦山系統演示室,柳工研究院智能解決方案研究所產品經理張永飛指著大屏幕介紹,不同顏色的進度條、上上下下的箭頭,展示的是廣西最大水泥生產企業魚峰集團礦山作業卡車的實時工作畫面。

  這套系統是柳工去年底在“全球客戶節”發布的最新“智慧礦山系統2.0”版。與系統一同發布的還有3款無人駕駛工程機械產品。至此,柳工已實現生產線的智能化、產品的智能化和后市場服務的智能化全覆蓋。

  柳工在產業優化升級中,也積極布局細分領域,擁抱多元化。比如,深耕工程機械多年的柳工,在建筑機械領域就有另一張王牌:歐維姆。

  柳工歐維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歐維姆”)黨委書記、董事長黎睦漢說:“談起歐維姆,沒有多少人熟悉,說起其所擅長的預應力領域,懂行的人也不多,但舉幾個技術應用場景,應該都不陌生。”

  全球聞名的中國“天眼”,歐維姆為其提供了6000多根拉索,每根拉索長度誤差都在毫米級;世界矚目的港珠澳大橋,歐維姆設計制造的隔震橡膠支座,讓大橋可抵御16級臺風、8級地震及30萬噸巨輪撞擊……

  除了應用場景,還讓人驚嘆的是,一個建筑機械行業細分領域,竟能匯聚這么強大的科技力量:1個國家級技術研究中心、3個院士工作站、5次問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就算是其母公司柳工,也只有1個國家級技術研究中心。

  這樣一個細分行業的“小巨人”,早在2010年就被柳工集團合為一家。

  “10多年來,因為領域不同,歐維姆可以輸送到柳工的技術并不多。”柳工相關負責人坦言,通過整合,充分發揮了產業協同作用,延伸了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

  “人民需要什么,我們就造什么。”這句話在柳州市工業口很流行。柳工的注意力對準了“人民需要的機械”——甘蔗收獲機。

  中國是世界三大產糖國之一,廣西又是我國的產糖大省。2008年后,廣西甘蔗種植面積長期維持在1300萬畝以上。不過,甜蜜事業背后,是較低的生產效率:人工一天只能收一畝甘蔗。

  柳工敏銳地捕捉到這一特殊市場需求,也看到了自身多元化的另一個機遇。

  柳工農機總經理唐永治介紹:“我們的甘蔗收獲機,一天收獲量相當于500個人的工作量,機收價格約每噸120元,比人工砍收每噸節約70元。”

  人民需要就是市場需要。柳工憑借著工程機械制造領域多年技術優勢,憑借著深植于柳州工業基礎的產業鏈優勢,更好服務農業現代化。

  山雄有脊,房固賴梁。柳工的專注與多元,既有賴于柳工人冷靜理性、果斷止損的行動力,也離不開柳州工業企業順應趨勢潮流,及時調整的洞察力。正如柳州市委書記吳煒所言:發揚務實作風是柳州工業不斷突破自我、與時俱進的有力保障。柳州將堅定不移地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

  布局海外,破行業周期之困

  在柳工總部基地,從辦公樓到全球研發中心再到裝配車間,都可見到一幅特別圖案的世界地圖,標出了柳工300多家海外機構。

  20年前,當柳工做出國際化決定時,并不知道路在哪,從無到有的困難并不亞于建廠初期的風餐露宿、披荊斬棘。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外工程機械龍頭企業紛紛到中國搶占市場和收購企業。柳工就曾赫然出現在某跨國企業并購名單之首。國內工程機械企業為保住市場,也紛紛打起價格戰。

  那時的柳工,超過94%的收入來自裝載機業務,加上企業所在的廣西柳州,地理位置并不優越,物流成本偏高,在價格戰中并無太多優勢,一旦進入周期性谷底,其面臨的風險必將成倍放大。

  穿越周期,既要有以質取勝的實力,也要開展全球布局,加快形成出口競爭新優勢,提高抵御風險能力。2002年,柳工在上市公司年報中,第一次向外界宣告“打造開放的、國際化的柳工”的戰略目標。這個提氣的口號,那時只能算是一種豪情。國內競爭還沒有勝算,為什么要搞國際化?種種質疑紛至沓來。

  “當時,柳工的產品價格在國內沒有優勢,但‘走出去’是有優勢的。到國外跟人家競爭,也能知道我們的產品有什么不足,反過來可以改進和提升產品質量。”柳工相關負責人說。

  目標是清晰的,道路卻是曲折的。柳工國際化戰略的提出,比同行早了3年左右。第一個吃螃蟹的,既要嘗到鮮,又要避免扎到嘴,挑戰不小。

  “早期做國際業務時,我們‘三不知’——不知道客戶在哪,產品賣給誰,客戶滿意與否。而且,基本上國內賣什么海外就賣什么,出過不少笑話。例如,我們拿到熱帶國家賣的一些產品就因為散熱達不到要求‘趴了窩’。”作為首批外派人員的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國際業務中心總經理李東春回憶說。

  那時,柳工很多高管從未出過國門,拿著世界地圖找市場,成了柳工早期國際化的寫照。

  2003年春,一群柳工人風塵仆仆地出現在地處北非西北部的摩洛哥。幾番周折,一行人找到了一家合作數年但從未謀面的企業——Mecomar公司。公司創始人把他們引到一個建筑工地上。

  在現場,一家知名企業的設備停在一旁維修,而柳工的裝載機卻在轟鳴聲中干活。這一幕令身處異鄉的柳工人產生了別樣的感受:我們的設備并不比別人差,這不正是出海的好機會嗎?

  北非探路,堅定了柳工國際化信心。以北非為第一站,柳工一步一個腳印踏上了波瀾壯闊的國際化征程。

  “經過20年海外布局,柳工相繼完成國際營銷、國際制造和國際并購三級跳,走出一條從海外貿易、海外營銷到海外制造、海外并購的國際化路徑,成為中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標桿企業之一。國際市場已成為柳工的優質‘海外糧倉’。”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吳培國說。

  吳培國認為,柳工國際化給中國制造業的啟示是,國際化需要企業最高決策者擁有國際化視野,制定一個好的國際化戰略,需要管理層堅定的意志和毅力,需要一支腳踏實地、執行力強的團隊,需要適應目的國本地文化,融入本地社區,做一個受人尊重的負責任的企業公民。

  在國際市場,不僅僅是價格的競爭,還是質量和服務的競爭,更是綜合運營能力的全面較量。為應對挑戰,柳工提出了“合作創造價值”的經營理念。

  無論是與柳工合資生產配件產品的知名國際供應商美國康明斯、德國采埃孚公司,還是眾多的本土供應商,以及下游眾多的國內外代理商伙伴,它們一起構成全球供應鏈,而這條供應鏈的強度和韌度在周期性波動中體現得更明顯。

  作為合作商,柳州采埃孚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卯深有體會:“1995年采埃孚和柳工共建合資公司,20多年來,合作一方面為采埃孚打開中國市場,帶來可觀回報,另一方面也為柳工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企業國際化,一定要有一個中長期戰略。柳工國際化‘三步走’有今天的成績,就是因為一開始的戰略想得比較清楚,并且耐心執行。”業內專家分析說。

  目前,柳工海外業務收入占比近30%。但對比日本小松80%以上、美國卡特彼勒60%以上的海外業務占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工程機械企業不僅應通過國際化對沖國內市場周期性調整的影響,更應努力成為全球化公司。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柳工已具備全球化發展的基礎,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國際化運營能力,推進全價值鏈全球化運營,瞄準高端市場,對接“一帶一路”,加快海外本地化發展,柳工國際化還將翻開新篇章。

  混改突圍,除體制束縛之障

  如果說體制機制束縛是阻礙柳工跨越前行的“山”,那么移“山”的首先是一群領頭人。

  2020年12月,跟隨柳工混改步伐,曾光安和另外4人一起辭去柳工集團高管職務,也辭去了相應的行政職級。這4人中,年紀最大的58歲,完全可以等著退休,享受相應級別的待遇。但為了混改,為了企業常青,他們豁出去了。曾光安說:“我下定決心,就是想放手一搏,把企業做強做大。”

  柳工混改,是近年來全國裝備制造業混改的典型案例,也被柳工視為歷史上突破最大、力度最大、意義最大的一次改革。

  對柳工來說,成就世界級企業,一直是一大愿景,但發展瓶頸也很明顯:企業處于高度市場化的工程機械行業,在民企、外企和合資企業的夾擊中頑強生存發展。過去5年,行業景氣度上行,主要競爭對手紛紛通過股權多元化、整體上市、股權激勵等舉措實現大步發展。雖然柳工在行業排名靠前,但與領軍企業相比,在資產規模、盈利能力、新業務發展等方面還有不小的追趕空間。

  “柳工做得最好的是裝載機,市場占有率高,但市場容量偏小,只有300億元左右規模。相比來說,挖掘機市場有1200億元的規模,我們的占比偏小。”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黃華琳說。

  引入有資本實力的合作伙伴,調整產品和市場結構,把新業務做大,對柳工來說迫在眉睫。

  然而,柳工作為廣西國資委一級監管企業,在資產負債率、股權結構、財務結構、人才及激勵機制等方面還有較多不足,在引入投資者方面有不少障礙。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經營者的身份一會兒是企業家,一會又是領導干部,投資者難免擔心,把錢投給你,將來你走了,企業搞不好找誰去?”廣西壯族自治區國資委一級巡視員高旭說。

  企業高管自己也感覺很別扭。“柳工集團是1993年上市之后拆分成立的。我們有些高管兩邊兼職,他早上可能去集團,面對國有企業的管理模式,下午又到股份公司,面對的是上市公司的管理模式。”黃華琳說。

  身份的尷尬,也是柳工一眾高管選擇轉身成為上市公司職業經理人的直接原因。

  束縛不移除,便無法自如起跳。深化改革是柳工發展的動力來源,更是實現世界級企業宏偉目標的選擇。柳工決定來一場自我革命,眼光向外,引資引制、彌補短板、不斷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柳工混改提供了根本遵循。”柳工相關負責人說,實施混改,引入戰略投資者,不僅可為企業補充二次創業的資金,降低資產負債率,還可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形成更為市場化的經營機制,這是建設國際化新柳工的必然舉措。

  目標已定,勢必達成。從2014年到2020年,柳工用6年長跑,完成了資產整合、清產核資、審計評估、投資者招募和談判、員工持股計劃、集團高管市場化、集團新管理架構設計以及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等一系列前期工作。

  經過前期準備,柳工混改箭在弦上。然而,混改牽扯國資、社會資本、員工等多個主體,難度系數大,改革力度大,如何保障好各方權益,是混改的關鍵。

  柳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國資委指導下,從40多家意向投資者中經過多輪溝通談判,遴選了7家戰略投資者(招商局資本、國新雙百基金、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誠通工銀、建信投資、廣西國改基金和中信證券),其中6家為央企背景或國家級基金。

  混改引資也形成了廣西柳工集團機械有限公司新的股權結構:柳工集團持股51%,外部投資者持股45.8%,員工持股3.2%。實現了股東利益、企業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有機結合。

  但是,進入混改名單的7家戰投機構,能否像赤橙黃綠青藍紫7種顏色一樣,融在一起,為柳工架起通向世界的彩虹橋?

  “我們投資柳工,主要考慮其在‘走出去’和農業現代化方面符合基金定位。此外,招商局在港口碼頭等大量需要工程機械的領域,能與柳工實現協同發展。”招商局資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戰略發展部總經理董佳訊說。

  廣西國改基金由廣西宏桂資本運營集團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公司副總經理金建成表示:“投資柳工,就是看好柳工企業核心團隊,看好企業創新能力,希望在延長產業鏈和聚集產業集群方面,與柳工有更深入、更長遠的合作。”

  除了產業方向一致,國企背景下一致的價值觀,也是柳工和幾家戰略投資者走到一起,并最終成功牽手的根基。

  今年3月4日,柳工發布公告稱,柳工實現整體上市。本次交易完成后,廣西柳工集團機械有限公司(“柳工有限”)旗下建筑機械、農業機械、混凝土機械及工程機械生產配套資產將整體注入上市公司。

  這意味著,柳工有限整體上市工作正式完成。這是柳工混改的關鍵一步,也是其破除體制障礙的重要一步。

  1993年,柳工成為廣西及全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家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的企業。1998年,國有企業改革開啟,柳工通過大刀闊斧的減員增效,才讓企業放下包袱,真正走向市場。

  如今,再一次走到改革前沿,柳工堅持以“混”促“改”,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大膽向前。

  “一個更具競爭力的產業和資本聯盟,將深度變革柳工的體制和機制,為柳工賦予新的市場活力和發展動力。”柳州市市長張壯說。

  直面挑戰,筑世界柳工之夢

  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柳工人清醒地認識到,攻克重重險阻,柳工還要以雷霆萬鈞之力移除更大的“險山”。

  移除“險山”,人最關鍵。高層次人才難引進、難培養、難留住,是柳工發展中面臨的難題,直接制約著科技創新的腳步。隨著海外事業的發展,海外人才問題也日益突出。本地人才到了異國他鄉“水土不服”,當地員工又因為文化沖突,短時間難以融入。

  人才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不僅阻礙創新,也影響柳工的品牌形象。

  為此,柳工在海內外廣攬行業精英、國際企業翹楚,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國際化“新柳工人”。“受區域條件、行業內人才爭奪戰影響,高端技術人才、領軍型人才短缺的狀況還將持續。”柳工相關負責人說,我們也在積極尋求政策支持,努力讓更多人才愿意來、留得住、干得好。

  “除了人才,在大型設備動力、傳動、液壓、電子控制等零部件系統上,行業還存在短板,液壓件是個典型例子。”蔣拓對記者說,挖掘機液壓件之前一直靠進口,不僅價格高,而且交貨周期長。有多高呢?進口液壓件的成本能占到挖掘機成本的20%至30%。這不光卡了柳工的脖子,也卡了行業的脖子。

  為突破卡脖子技術,包括柳工在內的一些工程機械龍頭企業紛紛組織技術攻關,并開展技術引進談判。最后,整機企業沒有做出來,零部件企業江蘇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卻打開了突破口,完成國產替代,液壓件價格下降15%,交貨期也大大縮短。

  追趕還在進行。林明智坦言,從整體來看,柳工與國際工程機械龍頭企業相比,主要差距在高端關鍵零部件的制造技術上,包括大型機械的傳動件、高端液壓件、電子控制器件等。

  “比如,8噸級以上輪式裝載機傳動件還需進口,寬體車全自動換擋變速箱還需進口,大功率電機控制器也需進口等。”林明智說,此外,在大型礦山設備方面,柳工與卡特、小松及沃爾沃等也有不小的差距。

  不進則退,慢進亦退。柳工正在加快步伐。今年1月10日,柳工智能國際工業園項目舉行開工儀式。在工業園中,關鍵零部件園區頗為引人注目。柳工這一布局,意在突破、發展一批自主掌控的零部件企業,引進、帶動發展一批關鍵零部件企業,促進產業鏈穩鏈補鏈強鏈。

  技術的短板需要創新來彌補,品牌的壯大還得放到市場熔爐中錘煉。業內人士認為,與國際一流大品牌相比,出海的柳工在品牌運營方面還有較大差距。

  比如,多元化品牌布局是多數全球性企業在技術革新和客戶伙伴關系均衡后,企業綜合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包括柳工在內,目前國內工程機械企業多元化品牌發展整體上處于探索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外,柳工在后市場品牌營銷方面也需要追趕。李東春介紹,歐美成熟市場2/3的利潤來自后市場業務。但國內工程機械企業這方面經營水平偏低、競爭力不足。如何從產品驅動增長向服務驅動增長轉型,是企業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

  為做好品牌布局,近年來,柳工探索建立穩定的品牌形象,注重本地化建設,在發展經銷商和合作伙伴的同時,利用本地資源,進行品牌推廣。

  問題來了:什么樣的形象,才是適合柳工的?什么樣的品牌,才能走得更長遠?高端化、高品質、高效率是柳工的回答。

  “還是要走高端化之路。”柳工集團黨委副書記賴頌平說,柳工在關鍵領域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盡快將純電動裝載機、5G無人駕駛工程機械等高端裝備大規模推向市場。在生產上,全面推進制造智能化,在提高產品品質的同時,提升生產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對于柳工的高端化,海外市場反饋積極。今年1月至2月,柳工在歐美高端市場銷量同比增長超過130%。拉美區域營銷策略轉型成果顯著,礦山客戶群、市政客戶群業務快速增長,1月至2月整機銷售同比增長300%。

  中金公司預計,盡管今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銷量將同比小幅下滑。但在海外市場拓展等因素支撐下,龍頭公司通過國內份額提升和海外市場擴張,仍有望獲得長期增長。

  困難與希望相伴,挑戰與機遇并存。久經考驗的柳工,再一次來到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點。

  “國有企業要做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排頭兵、做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做實施國家重大戰略的排頭兵。”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對國有企業提出的要求,柳工人至今記憶猶新。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柳工要向著更高更遠處進發。

  60多年篳路藍縷。在黨的領導下,柳工人無私奉獻,創造輝煌,自強不息,正在成就民族工業典范的“世界柳工”。

  勇立移山志,力破萬重關。正是基于對制造業的堅守,對產業報國的堅信,對企業戰略的堅持,柳工擁有了與市場共舞的力量。在一代代接續奮斗中,改革者正以“移山”的精神,迎接柳工下一個更加輝煌的明天。

  (經濟日報調研組成員 鄭 波 孟 飛 童 政 姜天驕)

(責任編輯:劉朋)

精彩圖片

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企業調研行:柳工移山

2022-04-18 07:31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日韩女同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另类春色国产精品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aⅴ |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1区2区 | 亚洲免费偷窥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