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化肥的大量使用和不當使用,不僅帶來了成本的增加和環境的污染,更影響了農產品品質。農業綠色發展的真諦是用健康的土壤生產優質的農產品,其本身并不排斥使用化肥,而是要科學合理使用化肥,把過去不合理的使用量降下來,做到保供給和保環境的協調。
有關部門日前發布,我國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實現預期目標,化肥和農藥利用率均已超40%。作為最重要的農業投入品,化肥農藥的話題在網上引發熱議。有網友認為,用化肥農藥種出的瓜菜是靠不住的,有機農產品才是健康的,今后農業要綠色發展,就該棄用農藥、化肥;也有人認為,如今土地產出高全靠化肥“頂著”,擔心化肥農藥減量會影響農業產量。
化肥、農藥是現代工業和農業科技發展的成果,有利于農作物單產提升。從作用來說,化肥之于作物猶如口糧之于人類,農藥之于作物猶如藥品之于人類。上世紀70年代起,我國農民才開始普遍使用化肥,曾經各級政府還為農民買不到化肥而發愁。從較長時間段來看,化肥的使用大幅提高了土壤生產力。以玉米為例,我國玉米單產增長的貢獻中,品種只占36%,化肥占52%,其他為管理因素。
雖是不可或缺,但也不能一味多用。對化肥的大量使用和不當使用,不僅帶來了成本的增加和環境的污染,更影響了農產品品質。現在消費者感覺吃的水果蔬菜口感不如兒時,這與化肥使用過多也有一定關系。實驗表明,使用有機肥的果園,果實的外觀和品質均有明顯提高,風味和口感也好。以人們關注較多的兩個指標來說,施用有機肥后,果皮里的花青素含量會提高20%至30%,果肉里的維生素C可提高10%至30%。別小看這10%或20%,帶來的口感改變是明顯的。
化肥過量使用的原因很復雜,既有經營方式的原因,也有基礎條件的問題,折射了我國農業整體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現實。以蔬菜為例,我國以有限的耕地生產了約占全球一半的蔬菜,蔬菜化肥用量也大幅高于國外。一般來說,生長期短、產量高,用肥強度自然會高。由于施肥方式落后,蔬菜多用化肥撒施或隨水沖施的傳統方式。同時,蔬菜經濟效益相對高,肥料成本占比不高。遺憾的是,很多農產品尚未實現優質優價,導致有些農民片面追求產量而多施肥,忽視了品質。
根據國際經驗,化肥用量往往是先呈現快速增長、達到峰值后保持穩中有降或持續下降的趨勢。歐美部分發達國家的化肥用量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下降,德國、法國甚至減少了三成至五成。但這個過程并非自然而然,而要通過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來實現。對我國來說,減少不合理化肥使用,主要有兩方面可以發力:一方面是繼續改進施肥方式,減少跑冒滴漏、增加對癥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另一方面,加快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發展模式,這是更根本的舉措。
近年來,我國農業有個奇怪現象,一邊是化肥過量使用帶來土壤和水體問題,一邊是畜禽糞污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污染。過去,農民一家一戶種地兼養豬,糞污還田作為有機肥,實現了初級的循環農業。如今,種養高度分化分工,“種的不養、養的不種”,導致兩頭環境都受傷。通過有機肥替代化肥,優化農業內部結構,打通種養大循環,不僅能解決畜禽糞便處理這一“臭”的問題,也能解決果菜茶品質提升這一“香”的問題。
我國農業已實現總量平衡有余,有底氣追求高質量綠色發展。農業綠色發展的真諦是用健康的土壤生產優質的農產品,其本身并不排斥使用化肥,而是要科學合理使用化肥,把過去不合理的使用量降下來,做到保供給和保環境的協調。當務之急是,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政策框架、組織方式、服務機制,既考慮“為養而種”,也考慮“為種而養”,從而實現更高水平、更大范圍的循環農業。(喬金亮)
(責任編輯:劉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