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民營經濟和高質量發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10日訊(記者 李方)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民營經濟一直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基礎。它是一直是,不是有時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管理科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原副校長張國有近日做客中國經濟網“新時代民營經濟和高質量發展”系列訪談時指出,國營經濟和民營經濟組成了中國的經濟,70年來一直“兩條腿”走路,改革開放后的40多年來,民營經濟發揮了“56789”的作用,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所以說這70年來,民營經濟一直都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基礎。”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管理科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原副校長張國有做客中國經濟網“新時代民營經濟和高質量發展”系列訪談。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鵬/攝
一直以來,關于如何看待民營經濟的話題總是存在著諸多顧慮。如,民營經濟是否會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的主體,影響到公有制?張國有認為完全不會,“不但不會,還可以從中孕育出新的社會主義理念、規則和機制。”1992年,對國營企業的稱呼改為國有企業,張國有表示,對于國有企業的地位和作用還應繼續進行深入的探討,“我認為國有企業在數量上可以不太多,但在整個社會當中要起到穩定經濟,帶頭示范、試驗的作用。國有企業也要盈利,但不能把盈利作為首要目的。”
張國有認為,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體現了社會主義體制的特征,不必擔心民營經濟發展會影響公有制,實際上它會產生新的形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民企、新經濟現象是,個人占有份額很小,但是占有的人數很多,即社會成員合作共有的一種形態,我稱之為社會成員合作共有制,這種形態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中的一個典型形態。對于這種方式,未來還應進行更多的探索和發展,這是很有價值的。”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管理科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原副校長張國有。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鵬/攝
去年以來,在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等多重矛盾問題碰頭下,民營經濟發展面臨較大下行壓力。“這個階段遲早會過去。近幾年國際形勢發生了一些變化,國內市場形勢也有變化,這些變化集中起來可能對民營企業帶來較大挑戰,不應把由于各種原因經營不下去的現象看得過分嚴重,同時應正視所面臨的問題。”張國有表示,民營企業、國有企業都會遇到經營上的困難,該怎么解決就怎么解決,這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前提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把心態調整到經濟正常發展的軌道上。
張國有建議,“以后不用過多地提民營企業跟國有企業,企業都是生產產品,提供技術,為社會服務,應該有統一的規則,大家共同享有所有的權利、規則、職責,共同為社會服務。”
(責任編輯:王惠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