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產業調研】服裝產業調查

2023-10-27 07:02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劉朋)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高質量發展產業調研】服裝產業調查

2023年10月27日 07:02   來源:經濟日報   本報記者 劉 瑾 中國紡織報記者 林火燦

  衣食住行,民生四需,衣居其首。

  從“縫縫補補又三年”到國際潮流輪轉,從“國民面料”的確良到功能性、高科技產品頻出,從“綠藍黑灰”走向五彩繽紛……百姓的衣著,始終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動注腳,也見證著我國服裝產業從小到大、由大變強的變遷。

  5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會議強調,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

  在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的背景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依托我國廣闊的市場、完善的產業鏈、持續增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我國服裝產業的重要任務。

  新需求——

  衣櫥里面看變遷

  現代服裝產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工業革命時代。隨著歐洲引入了新的紡織機器、工廠和成衣,批量生產服裝成為可能。近10年來,全球服裝市場規模始終保持在萬億美元的級別。

  我國的現代服裝產業起步于新中國成立之后,從來料加工、來樣生產、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起家,快速發展于改革開放的40多年間。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副教授黃李勇介紹,從1979年到2021年期間,我國服裝制造企業數量從7700家增至17萬家,增加了約21倍;服裝制造業從業人員人數從75萬人增加至826萬人,增加了約10倍。

  黃李勇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裝制造業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級工業化階段;第二階段是進入現代工業化階段;第三階段是實踐現代工業化階段;第四階段是實踐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制造階段(2016年至2025年)。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紡織工業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從“跟跑”“并跑”進入“并跑”“領跑”并存階段。至2020年末,《紡織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發展目標基本實現,生產制造能力與國際貿易規模長期居于世界首位。

  今年全國兩會前夕,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紫塘村的布依族姑娘李利,親手趕制了兩套精美的布依族服飾。

  “選婿看犁田,擇妻觀紡織”,布依族一直有著紡織的傳統習俗。同其他布依族女孩一樣,李利從小就從母親那里學習畫蠟、染布、制作服飾等手藝。“我們的民族服裝很受歡迎,尤其是在直播間深受粉絲熱捧。今年以來,產品訂單數量不斷增加,3月份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倍。”

  距紫塘村1200公里開外,江西于都縣城里的江西興雪萊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車間里則是另一番景象。幾百人在工位上各自忙碌,刷刷的吊掛轉動聲不絕于耳。公司行政經理徐茂文在大屏幕上通過公司自研的“衣惠云”系統,了解用戶需求、訂單數量和出貨情況等信息。對于這家年產1500萬件品牌運動童裝的工廠來說,數據的及時性和準確性格外重要。

  同在于都的彭田女士走進贏家時裝(贛州)有限公司門店,這里的3D測量儀可以完成她的定制套裝的數據采集。根據采集的28個部位的數據,系統會自動生成加工圖紙,進行模塊化分工后下達生產線。三四天后,彭田就能拿到定制的衣服,正好趕上參加親戚的婚禮。

  無論是代代相傳、手工縫制的民族服飾,還是高效量產的批量服裝,抑或是快速出品的定制服飾,都在專注服務著各自的市場和客群,也見證著我國現代服裝產業的成長和消費市場的變化。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副教授盧福永認為,中國的服裝產業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巨大的生產能力、高效成熟的生產管理體系、一大批優秀的從業者。多年來,中國為世界提供了大量物美價優的服裝產品。特別是“十三五”以來,我國作為全球第一大服裝生產國和出口國的地位穩固,為支撐世界服裝工業體系平穩運行和推動全球經濟文化合作及治理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2年,我國服裝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服裝產量超過230億件。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再創新高,達3400億美元,同比增長2.5%,其中,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1841.1億美元。

  隨著我國服裝產業的發展壯大,百姓的衣櫥越來越豐富。家住北京東城區的袁曼告訴記者,自己一年四季的衣服少說得有幾十件。她說:“現在穿衣不僅分一年四季,還要細分場景,要有商務裝、休閑裝,還要有運動裝。家里做了一個特別大的衣帽間,就這也時常得‘斷舍離’,不然根本放不下。”

  “市場加速細分是當前服裝產業的突出特點。”寧波大學—寧波服裝協會紡織服裝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陶菁認為,服裝市場細分有幾個維度,包括產品類型、高中低檔,也有銷售空間區域的細分。市場細分的背后,是消費市場的成熟和大眾消費的升級。這些細分同步進行,國內如此,國際上也如此。中國服裝企業要在國際市場上找到自己的地位,就要考慮在不同細分市場的定位。

  可以看到,為迎合消費群體的多元需求,服裝業更加注重時尚化、個性化,快速洞察國內市場消費趨勢的變化,聚力創新,從產品文化、銷售渠道、供應鏈管理等多方面著力,推動“國潮”品牌進一步崛起。

  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服裝協會會長陳大鵬看來,我國服裝行業近年來發展愈加健康,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增長動力更加多元,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行業素質大幅提升,全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軌道。

  新趨勢——

  產業布局在優化

  紡織服裝是于都縣的傳統產業,這里的產業曾以“三錘三匠”著稱。2017年以來,于都加大力度發展服裝產業,吸引了3000多家服裝企業入駐,形成了產業規模化聚集。2022年于都縣服裝行業總產值達800.11億元。

  隨著一批服裝企業加速落戶,解決了于都當地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在贏家時裝于都工廠里,有近九成員工來自本地,一些技術成熟的工人月薪能到一兩萬元。

  “每3個于都人中,就有1人從事紡織服裝工作。”于都縣紡織服裝產業發展中心黨組書記、主任丁有勝表示,于都的產業定位就是做好優質制造這個板塊,承接沿海產業轉移。

  近年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襲擾,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我國服裝產業成本競爭優勢趨于弱化,一些服裝企業加速向中西部要素成本相對較低的區域轉移,或者在東南亞國家投資建廠,把部分產能轉移至海外。

  寧波市服裝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毛屹華介紹,由于服裝產業的工藝工序離不開手工,供應鏈向內地轉移成為寧波服裝企業的重要轉型路徑。例如,雅戈爾在吉林琿春設立大型服裝生產企業,博洋服飾在安徽蕪湖建廠,長榮制衣陸續在西藏、四川、安徽設廠,等等。

  在產業轉移的趨勢中,不同區域的合作與協同持續深化,時尚資源向東南沿海及中心城市轉移,衛星城市及中西部地區逐漸承接了制造產能,中國服裝的區域合作多向深化,國際化步伐也在加快。通過參股、控股國際知名品牌,寧波已經有30多家企業在東南亞、美國、歐洲、日本、中東、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等地建立銷售分公司。

  陳大鵬表示,近年來圍繞國家戰略,服裝產能和投資持續向中西部和海外推進,資本、設計、營銷和貿易中心向東部沿海縱深發展,逐步形成東中西部互聯互動、國際國內資源有效配置的產業新格局。

  這輪產業轉移并非把舊設備、舊工藝、舊生產線平移至中西部地區。一方面,承接地對引進企業的技術設備有“高、新”要求;另一方面,企業也有提檔升級、提升產能的需求,成本因素和供應鏈安全是企業關心的問題,但產業轉移的路上還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先是勞動力緊張。在于都,搶人大戰隨處可見。半棟樓高的招工海報赫然掛在廠房上,老員工介紹新人成功上班還能領到補貼。贛州日播智尚服飾的負責人江萍告訴記者,于都服裝工人平均工資近3年來累計漲幅達到了50%左右。隨著信息基礎設計和新生產范式、商業模式的更迭,行業里經營管理、設計研發、市場營銷等環節中的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也開始緊缺。在海外市場,盡管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但相應的勞動力素質和生產效率也低。

  其次是供應鏈待完善。在中部地區的一些服裝工廠里,服裝制造所需的主輔料多是從總部直發或外地采購過來的。有些地區已開始建設紡織服裝供應鏈,但短期內還滿足不了品牌服裝制造企業的需求。作為國內最大的皮衣制造商、歐盟市場最大的皮衣供應商,大連隆生服飾有限公司創立24年來,在全球有20多家合作工廠、7家制衣工廠。大連隆生董事長吳琦表示,海外工廠的原料是從國內統一采購后發貨過去的,海外供應鏈的品質、價格以及效率,還都不理想。

  再次是物流效率有待提升。仍以于都為例,盡管是承接海西經濟區、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的直接腹地,但面對要到市區周轉的問題,當地一些規模較大的服裝企業紛紛選擇自建物流系統輔助配送。

  除此之外,復雜的外部環境和不斷變化的市場狀況,也對產業集群未來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秘書長夏令敏介紹,當前產業集群的中小企業創新能力較弱,粗放型發展的狀況還很普遍;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給企業發展帶來明顯壓力;綠色發展目標給中西部產業集群帶來了硬約束等。此外,如何更好地發揮中西部地區產業要素資源及產業政策、產業環境的比較優勢,在與國際相關地區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毛屹華表示,完整的產業體系、完備的基礎設施、完善的創新生態影響著產業布局和發展韌性。她建議,服裝產業要在區域協同中推進布局轉移。一方面,在區域經濟戰略框架下,推動以大型企業、重大項目為牽引的跨區域轉移,以產業布局優化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另一方面,城市群成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空間載體,隨著城市功能和定位更新,一批以中小企業為核心的優質產業資源逐步向周邊區域加速遷移。要結合城市更新、產業更替的進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高端制造中心,形成全球影響力和引領力。

  事實上,服裝產業已成為很多省份重點發展的產業方向之一。截至2022年5月底,全國共有7個省級行政區在紡織服裝產業鏈或開發區中實行鏈長制,由省級領導牽頭負責產業鏈的發展。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焦培表示,服裝行業具有多業態融合、產業縱深長的特征,產業的發展需要從更高層次、更大范圍調動各路資源,全方位暢通產業鏈要素循環。

  以湖北省為例,省級政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已初見成效。在今年3月召開的2023年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上,湖北省舉辦了紡織服裝產業招商大會,總金額逾400億元的紡織服裝產業項目現場簽約。

  在國際布局上,長期關注產業集群發展的中國服裝協會協作部項目主任馮炎君認為,服裝企業要抓住RCEP協定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開展更全面、更深入的區域產業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重構。

  新制造——

  數智化為產業賦能

  以5G、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成為助推經濟增長和產業現代化建設的新引擎,也在倒逼服裝產業加快推動數智化改造。

  在利郎(中國)有限公司位于福建晉江五里工業園區的制造基地內,自動化裁剪、模板自動針車、U型自動化流水線、設備智能改造研究室、面料驗布機等數字化設備一應俱全。裁剪后的布料進入U型自動化生產線,只需1分30秒的時間,一條褲子便可縫制完成。

  不僅高效,而且智能。在雅戈爾,上衣能自己“選”褲子。在雅戈爾的智能化生產車間里,系統會根據衣架上的序列碼,對上衣和褲子進行掃描配對,確認顏色、尺碼等信息,再成套送進倉庫……

  對于服裝制造的巨大變化,華宇錚鎣集團執行總裁蘇成喻深有感觸。2003年,他從福州大學無線電專業畢業后,就進入華宇錚鎣集團工作。“過去,紡織服裝行業靠的是‘人海戰術’,完全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現在,拼人數行不通了,行業正加速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蘇成喻說。

  通過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服裝行業進一步提升了質量和效率,比如服裝家紡智能吊掛系統和智能裁剪能使同一工序效率提高60%,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整體解決方案日趨成熟。

  從更深層次看,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給服裝產業帶來的關鍵變化,在于產業形態的重塑。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指出,服裝行業正在加大數智技術和平臺軟件的研發投入,形成自主可控的全產業鏈軟件生態。從個性化定制、智能化生產到網絡化協同、服務型制造,從NFT、元宇宙到Web 3.0,從AR試穿、3D打印到數字共創,服裝產業不斷形成自身與數字經濟耦合驅動的新型發展模式,不斷挖掘新場景、新業態、新玩法,實現產業鏈和產品鏈的高效化、高端化和個性化。

  此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帶動行業綠色發展。比如,印染筒子紗染色實現了高效優質、節能減排,一次成功率達到95%以上,噸紗節水27%、節電12%、減少污水排放30%;萊賽爾纖維智能制造數字化車間實現萬噸級萊賽爾纖維產業化生產,打破國外壟斷。

  在數字化轉型熱潮中,服裝企業數字化平均水平明顯提高。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介紹,一大批紡織服裝企業獲評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項目、企業上云典型案例、新型信息消費示范項目、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等項目,其中既有知名龍頭企業,也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服裝行業數智化水平不均衡問題較為突出。行業龍頭企業以及產業集群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逐步進入了實質性應用階段,基本實現了企業內部以及產業鏈供應鏈相關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智能管控,構建了更加高效協同、安全可控的產業生態體系。大型服裝企業處于深度應用階段,初步完成了制造全過程的數字化連接。

  而在服裝產業中,中小微企業占比超過90%,其中只有部分企業實現了部分模塊自動化、信息化管理。雖然大多數中小企業認識到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并已著手實施,但仍有不少企業處于“不敢不動、更不敢亂動”的糾結中。企業在轉型中面臨技能不足和機制不足的難點,以及企業管理者、業務管理者、技術管理者對轉型的理解和需求不同,缺乏清晰的路徑,難以評估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實際業務價值,造成轉型的困擾。

  如何才能提升中小企業數智化水平,實現整個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服裝產業龍頭企業、鏈長企業的賦能為中小企業帶來了希望。漢帛推出“哈勃智慧云”工業互聯網平臺,以智能制造為核心引擎,搭建服裝行業云以及智能制造云,助力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廣州市匯美時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匯美云企業中臺體系,基于數字化系統實現精益運營,達成智能研發、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零售的高效協同。匯美集團副總裁曲晶告訴記者,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業為了對接業務,陸續納入到公司的平臺系統,實現了數字化。

  科技企業的參與,加速推動服裝產業實現數智化。飛榴科技聯合創始人劉珂表示,目前,飛榴已服務了上百家服裝工廠,通過軟硬件的深度鏈接,打通企業內部數據孤島,實現生產數據可視化和智能化。

  “中小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將是大勢所趨。”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紡織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出實招、見實效。政策保障方面,2022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5部門共同發布《數字化助力消費品工業“三品”行動方案(2022—2025年)》;技術支持方面,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邀請院士、專家對近百家紡織企業智能制造發展調研診斷;人才培養方面,閩江學院、泉州紡織服裝職業學院、常州工學院等特色院校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積極為產業發展服務。

  以智為器,行穩致遠。陳大鵬表示,數字科技與時尚產業深度交融所形成的新興生產力及其在紡織服裝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滲透應用,將構建數字時尚新模式、新生態,重塑新時代時尚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競爭新優勢,成為行業撬動國內大市場、暢通“雙循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支點。

  孫瑞哲認為,未來紡織服裝行業要以局部的“慢”成就全局的“快”,以技藝的“智”成就創新的“勇”,以融合的“力”成就平臺的“勢”,以仁德的“義”成就長遠的“利”,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設計新風尚。

  新追求——

  自主品牌在崛起

  作為服裝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有著最完整的紡織服裝產業體系,有著無數的服裝設計、生產、銷售經營主體,有著規模龐大的產業大軍和優秀人才,但欠缺國際知名品牌。

  如今,情況正在好轉。年輕一代正在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感,具有本土特色的產品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本土服裝品牌在加速贏得市場。

  資料顯示,“十三五”以來,中國服裝品牌認知度與美譽度持續增強,以多品牌、多業務布局為特征的服裝集團日漸增多,國內主要大型商業實體服裝品牌中自主品牌占比85%左右。

  從品牌類型來看,富含文化內涵的服裝品牌迅速崛起,原創潮流品牌質量、設計、文化日漸成熟,占服裝品牌消費比重已提高到15%。服裝品牌個性化、年輕化、時尚化進程加快,品牌市場滲透率全面上升,成為引領行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性力量。

  同時,國產服裝品牌對海外資源整合能力持續提升,開始從產品走出去、產能走出去,向品牌走出去和資本走出去邁進。

  安踏就屬于最早一批探路者。目前,安踏擁有許多國際頂級運動品牌,如“DESCENTE”(迪桑特)、“KOLON”(可隆)、“ARCTERYX”(始祖鳥)、“SALOMON”(薩洛蒙)等,是國內最大、國際化涉獵最廣的國產運動品牌。

  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意識到,只有做好品牌才能有更好的未來。為了適應個性化差異化的消費需求,服裝企業持續聚焦多品牌運營和單品類創新,在生產技術及工藝進步、產品研發設計等方面持續加大投入,進行產品升級或開發更加時尚的生產線,著力提升品牌影響力。

  “市場競爭越是激烈,越要研究細分市場的空白點。特別是對于一些初創的服裝企業而言,清晰的發展定位十分關鍵。初創企業一下子投入很大,試圖做齊全品類產品,一定會很痛苦。而如果能夠聚焦打磨一兩款產品,還是有希望的。”利郎(中國)有限公司品牌總監王俊宏說,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利郎的品牌體系已經較為成熟。對于初創服裝企業而言,簡單復制發展經驗并不可取,品牌發展必須找準細分賽道,做專、做精。

  2017年,HOTSUIT后秀創始人施俊棋看到了暴汗服這片藍海,創辦了“HOTSUIT”這一運動品牌,為不易出汗體質的運動愛好者設計研發了暴汗服。在成立短短3年后,后秀便在領域內做到世界第一,遠銷78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數百萬消費者喜愛的暴汗運動品牌。

  服裝品牌是在不同社會、經濟、文化和產業背景下,經過長期發展,融合消費趨勢和審美變化的設計創新,以及深厚的文化積淀傳承和集群效應而形成的。盡管中國服裝品牌的規模與海外占比穩步提升,但目前還有三個方面存在提升空間。

  一是產業鏈協同創新不足。目前部分面料與成衣企業在不斷探索產業鏈協同創新,并出現一些產業鏈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然而整體來看,成衣與面料開發企業銜接仍然不夠,產業鏈協同創新尚顯不足。

  服裝產業是多學科交叉應用行業,面臨創新資源較分散、共性技術供給不足、人才缺乏等問題。自2012年起,工業和信息化部每年開展紡織服裝品牌建設調查。2022年,確定124家品牌企業入圍“重點培育紡織服裝品牌”,區域品牌首次納入重點培育范圍,旨在推動企業品牌與區域品牌協同發展,引導區域品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協同能力。

  二是對消費者的研究不足。在品牌風格定位、品類細分與標準化方面,多數品牌對固定消費群體的生活方式、場景等的針對性研究不夠。

  有消費者多次向記者反映,自己在購買一些海外知名品牌時,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所有款式的尺碼都是標準和統一的,而國內常常是在同一個品牌店選不同款式,還需要找不同的尺碼。

  FANGSFORUM主理人方慧表示,服裝產業正在朝著數字化定制、可持續時尚、跨界合作、線上線下融合等方向邁進,服裝企業也將隨著消費者需求和市場變化不斷調整改變。北京沃德林克國際貿易公司董事長、上海時創品牌管理公司總經理黃朝暉認為,在當前的國內時尚消費市場,以消費者為驅動的經營理念正引領著服裝產業發展變化。因此,服裝品牌企業應該重點關注核心消費群體的喜好變化,比如年輕消費者對綠色、可持續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

  三是品牌的文化承載力有待提升。紡織服裝品牌對于中國優秀文化資源的傳承與轉化仍然存在很大空間,多數產品尚未形成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文化定位,缺乏具有強勁市場競爭力的品牌,自主品牌的獨特性、文化和風格識別性不夠,根本原因在于民族文化底蘊挖掘不夠。

  孫瑞哲認為,服裝行業需要建立文化表達的主動性和本土設計的自信心,將情感價值、美學價值和體驗價值轉化為產品價值與品牌價值,改變營銷傳播層面的元素堆砌和符號濫用,回歸品牌內核層面的價值深耕與意境新生。

  為推動中國服裝品牌建設,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持續加大對紡織服裝品牌培育工作,開展紡織服裝創意設計園區試點示范,推廣紡織十大類創新產品等。此外,2022年和2023年連續兩年圍繞品牌建設、產業體系升級等方面開展紡織服裝“優供給促升級”活動,利用活動平臺強化對中國紡織服裝品牌的宣傳和推介,構建對時尚發展具有引領力、創造力和貢獻力的品牌體系。

  “十四五”期間,服裝行業將持續推進終端品牌、制造品牌和區域品牌建設,培育一批科技創新能力高、時尚消費引領能力強的優質品牌。通過大幅提升終端品牌的時尚力,進一步擴大躋身世界服裝產業第一梯隊的制造品牌規模,發展壯大一批世界級區域品牌,高質量構建對全球時尚發展具有創造力和貢獻力的品牌體系。

  新風口——

  錨定產業制高點

  中國服裝產業的快速發展與自主品牌的崛起,將中國時尚推向了新高度。

  在第11次“征戰”米蘭時裝周后,藝之卉時尚集團終于把自己的高端品牌旗艦店開進了意大利西西里島的巴勒莫,與Max Mara、Gucci、Hermes、Ralph Lauren等時尚大牌比鄰。

  “我們為什么不能做中國的服裝奢侈品牌?只要我們足夠努力,我們的文化價值和設計價值也能躋身世界一流。”正是這份堅定的信念,讓趙卉洲堅持帶著HUI品牌持續亮相米蘭時裝周官方發布。通過持續的品牌發聲和影響力,HUI品牌逐漸打開了國際小眾奢侈品市場的大門。

  我國服裝行業時尚設計原創能力明顯提高,已經進入到主打原創設計、凸顯中國文化特色的自主階段。今年初,勁霸男裝在米蘭三年展設計博物館攜高端系列KB HONG,以“玉禮四方”為主題,開展了一場線下走秀。勁霸已連續四年入選米蘭時裝周官方日程。九牧王先后兩度登陸巴黎時裝周,2022年又首登米蘭時裝周,不斷融合“海上絲綢之路”“盛世中華”“千里江山圖”等元素推新產品,展現出東方男褲的魅力。

  盧福永表示,隨著中國年輕消費群體的成長,他們具有更多元的審美、更開放的視野、更高的品牌忠誠度,對品質和舒適度的要求提升,帶動中國服裝企業不斷轉型升級,尤其是在設計端的短板不斷得到提升,中國服裝企業的國際化水平不斷進步,將會貢獻更有競爭力的國際服裝品牌,帶動和影響國際服裝時尚。中國服裝行業有巨大的包容度,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先進設計、特色產品等方面一直都非常積極;同時,我們又有強大的本土化能力,在引進、吸收、轉換、融合等創新鏈上一直有較好表現,近年來在“國潮”等本土化服裝時尚趨勢的帶動下,中國元素與世界潮流的交匯和融合將會進一步提升,中國服裝在品質、特色、時尚方面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

  孫瑞哲表示,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應用中,同世界優秀文明的交流與互鑒中,中國時尚的感染力、滲透力不斷提升,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時尚的重要一極。

  在陳大鵬看來,服裝業的使命不僅是物質創造,更包含文化創造,體現中華文化、東方美學,展現當代生活方式,這是產業未來最大的立足點,也是最大的發展空間。

  如今,我國服裝行業站在了攀登全球產業高峰的新起點,進入全面提高價值創造能力、大幅提升時尚話語權的新時期。隨著國際時尚業進入全面綠色的新階段,可持續時尚也成為中國服裝行業的新方向。

  “可持續時尚”并非今日才有,最早可追溯至1962年。2018年12月8日,在波蘭卡托維茲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4)上,包括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在內的43個時尚奢侈品行業的品牌和組織簽署了新的《時尚業氣候行動憲章》,以推動時尚行業的環保進程。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識到個人和組織行為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消費端的反饋,也激發了更多紡織服裝品牌圍繞可持續時尚開展創新。

  愛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慧枝介紹,由青島大學生物多糖纖維成形與生態紡織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近20年的新型多功能海洋纖維——HICEL^?海藻纖維,國內獨家使用權授權給愛慕股份使用。愛慕開發獨家紗線和面料,抗菌防螨、可自然降解、環保。七匹狼攜手中國紡聯社責辦LCA工作組,推出了首款標記“碳足跡”的男裝牛仔夾克。福建七匹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余如表示,七匹狼期待攜手產業鏈合作伙伴,做有態度的時尚品牌,讓中國時尚引領世界。

  贏家時尚集團是中國女裝行業內唯一一家擁有3個零售額超過10億元品牌的時裝集團。公司負責人表示,將更加深入、多元化地推行可持續時尚生態系統,研發更多環保型面料、輔料,大力推行節能環保工藝,減少庫存積壓,積極參與可持續論壇及其他環保相關活動,向員工和消費者推廣綠色時尚生活方式。

  “可持續時尚,是中國品牌提升綠色競爭力與市場認同感的重要策略,也是倡導生態文明與文化影響力的必由之路。”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主任閻巖表示,當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在“可持續時尚”方面開展了大量的探索和創新,不僅圍繞行業產品全生命周期打造了系統化平臺,建設了數據化的LCA(生命周期分析)行業數據庫,更聚焦產品碳標簽實現了數字化,而圍繞零碳、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等制定的一系列標準,則推進了標準化工作。

  可持續發展是未來時尚產業的新引擎,也是服裝企業長期發展的內生動力。陳大鵬認為,可持續時尚理念的不斷深化和踐行,全面驅動著紡織服裝行業的生產要素重構、價值鏈條升級和商業模式的變革。推進綠色纖維、綠色科技、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等,不僅是行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也是創造經濟新增長的剛性要求。

  回看中國現代服裝產業幾十年的發展,一路砥礪前行、風雨兼程,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一個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走出了一條科技、時尚、綠色的全新發展之路。

  展望未來,我國服裝產業正在多元文化融合中持續創新,打造服裝和時尚強國時不我待、前景可期。

(責任編輯:劉朋)

精彩圖片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免费久久成年大A,久久精品道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天天综合网久久网亚洲 | 一区二区三区韩国电影 | 亚洲最大AV免费专区 | 中文字幕在线有码午夜 | 在线看片国产的免费的 |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观看不卡 |